劇情簡介
納齊夫和他的女人塞納達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生活在遠離城市中心的羅姆人居住區,納齊夫每天出門找些活計勉強維持一家人生活,塞納達則在家裡做飯洗衣帶孩子。在沒有留意的情況下,塞納達懷了五個月的第三個孩子胎死腹中,然而因為沒有醫療卡,也沒錢支付980波士尼亞馬克(近5000人民幣)的手術費,醫院拒絕為塞納達做手術。納齊夫做了一切可能的嘗試——撿垃圾賣錢、到國家機構尋求幫助,而屢次被拒絕心灰意冷的塞納達卻寧願在家等死……
影片賞析
《渺生一頁》是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為了真實效果,丹尼斯這次啟用了非專業演員。演員們完全沒有技巧、生澀甚至有些畏縮的表現,讓弱勢、貧困的人物形象更可信,而且這種內斂著、沒有放開的表演方式剛好微妙傳達出影片想要表達的對冷漠的控訴。
一個嬰兒死在了母親體內,而如果不做手術這個母親也必然活不成,但是在金錢面前,生命可以如此被漠視。護士和主治醫師每次強調院長的命令“沒有錢就沒有手術”的時候都是直接當著賽納達的面,他們似乎並不覺得這樣當面宣判一個無辜的人死刑有什麼不妥。他們沒有流露出對窮人的反感或歧視,但是語氣客氣的回絕才是真正的冷漠,讓人心寒。另一方面,即使醫院醫生冷漠拒絕,除了笨拙哀求,納齊夫和塞納達並沒有激烈的反抗和不滿情緒,仿佛連他們自己都認可了生活的不公。這是最戳人心的地方。
影片給人的感覺並不壓抑,只是透著隱忍。一直用手持攝影跟拍,但是很少有過度晃動和近景、特寫這樣充滿感情色彩的鏡頭,導演基本上作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客觀呈現納齊夫一家的貧困人生。影片節奏上沒有明顯變化,即使在塞納達腹痛就醫、納齊夫四處求助這些段落,演員狀態和影片節奏也都有條不紊。導演用這樣的節奏控制傳達一種力量,一種在貧苦交加、毫無希望的生活中活下去的力量,微弱卻觸動人心。
一直以來,人們都更多關注南斯拉夫地區常年的戰亂(丹尼斯這次依然通過對話方式提到了些波士尼亞戰爭),還有讓歐洲各國頭痛的羅姆人人權問題。很少有人關注這個飽受戰爭苦難和歧視排斥的民族的人,在自己家鄉的生存狀態是怎樣的。丹尼斯·塔諾維奇於是用鏡頭、從另一個角度讓人們看到這些貧窮——與任何地方貧窮沒有什麼兩樣,以及這貧窮背後的人性——與人類世界的人性沒有什麼兩樣。
拍攝幕後
影片的故事來自報紙上的新聞報導,丹尼斯·塔諾維奇用了一種紀錄片的表現手法,把這個關於貧困和辛苦的故事表達得頗為“觸目驚心”。要說紀錄片式的電影,其實並不罕見,但是在這些年這種手法,或者說偽紀錄片電影總是被用在恐怖片中。把它用在劇情片中,而且是這種真實題材的影片,這些年還是很少見的。應該說,丹尼斯·塔諾維奇用這種方法來說這個故事,是非常適合的。首先,這就是一個來自新聞報導的故事,如果用任何添油加醋的表現手法來講述它,都不免會帶有一種立場性和判斷性;第二紀錄片式的拍攝,能讓人們主動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在擯棄了敘事手法之後,影片的質感和真實感自然會不同凡響。這就是一種敘事的策略,這種策略帶來的是一種美學上的傾向或者是某種觀影的審美過程。而且,為了讓影片更加真實,他真的找來了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孩子在影片中扮演中心人物。其他的演員,基本都是扮演自己的,影片中真的出現了醫生、政府工作人員等等等等。這種紀錄片式的影片,風格明確、故事完整,看起來非常具有現實感。而且晃動的攝影機鏡頭提供了最原始、最現場的資料感,令人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