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鑽探計畫初步報告》

《深海鑽探計畫初步報告》是指在大洋和深海區進行鑽探通過獲得的海底岩心樣品和井下測量資料來研究大洋地殼的組成、結構、成因、歷史及其與大陸關係的一項海底地球科學研究計畫。  

深海鑽探計畫DeepSeaDrillingProject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一項全球性大洋鑽探計畫,是指在大洋和深海區進行鑽探,...深海鑽探的原始資料與成果按每個航次一卷彙編成《深海鑽探計畫初步報告》(InitialReportsoftheDeepSeaDrilling...

簡介

深海鑽探計畫DeepSeaDrillingProject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一項全球性大洋鑽探計畫,是指在大洋和深海區進行鑽探,通過獲得的海底岩心樣品和井下測量資料來研究大洋地殼的組成、結構、成因、歷史及其與大陸關係的一項海底地球科學研究計畫。

簡史

 1957年,美國科學家W.H.蒙克和H.H.赫斯倡議用深海鑽孔穿過莫霍面,以研究地幔的物質組成,這就是“莫霍計畫”(MOHOLE)。該計畫於1961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灣外試鑽,接著在墨西哥西岸外鑽到了玄武岩,以後雖因多種原因中途夭折,但為深海鑽探積累了經驗。

1964年,由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五個單位聯合發起組成“地球深層取樣聯合海洋機構”(JOIDES),並提出了深海鑽探計畫,1965年在美國東海岸的布萊克海台試鑽成功。1966年6月,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從美國科學基金會接受任務,籌備開展一項以淺層取樣為目的的深海鑽探計畫(DSDP)、技術上受JOIDES指導。由有動力定位設備的“格洛瑪·挑戰者”號鑽探船負責鑽探。

1968年8月,“格洛瑪·挑戰者”號首航墨西哥,深海鑽探計畫正式開始。它用五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三期鑽探計畫。由於該計畫執行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果,因而蘇聯、聯邦德國、法、英、日等國相繼加入JOIDES,深海鑽探計畫進入國際合作的新時代,即大洋鑽探國際協作階段(IPOD),又稱“國際大洋鑽探計畫”。IPOD是深海鑽探計畫的第四階段,它繼續延用DSDP的航次和編號,1975年12月第45航次開始了國際大洋鑽探計畫的鑽探活動,重點研究洋殼的組成、結構和演化。

成就 從1968年8月11日開始至1983年11月計畫結束,“格洛瑪·挑戰者”號船完成了96個航次,鑽探站位624個,實際鑽井逾千口,航程超過60萬公里,回收岩心9.5萬多米。除冰雪覆蓋的北冰洋以外,鑽井遍及世界各大洋。深海鑽探的原始資料與成果按每個航次一卷彙編成《深海鑽探計畫初步報告》(InitialReportsoftheDeepSeaDrillingProject),至1985年已出版80餘卷。

相關詞條

科普 教育 科學 醫藥工具書 天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