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僧伽寺塔》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泗州僧伽寺塔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風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

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

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

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

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舊雲三百尺,澄觀所營今已換。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雲山繞淮甸。

作品賞析

據《分類集注東坡先生詩》首卷《系年錄》:《泗州塔詩》作於1071年(熙寧四年)。其年,蘇軾“因言事大不協,乞外任,除通判杭州”。詩即由汴京赴杭州途中所作。“身世悠悠”等語,反映他當日心情;但其中較多地講的是向神祈禱求風的事。妙在即事說理,靈巧地揭露了神靈之虛妄。“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成為蘇詩的代表作。

這首詩先寫昔日(指1066年,即治平三年,蘇軾因父親去世歸蜀)南行過泗州,向神祈禱,有求輒應的事。“逆風三日沙吹面”,極寫風阻之苦;“香火未收旗腳轉”,極寫風轉之速;“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極寫風轉後舟行之快。梅堯臣《龍女祠祈風》中“舟入請余往,出廟旗腳轉”、“長蘆江口發平明,白鶯洲前已朝飯”寫在蘇軾詩前,蘇詩構思當受梅詩影響;但蘇詩寫得生動流暢,勝於梅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並不因禱風得遂而讚頌神靈之力;相反,他卻由此發出一通否定神力的議論。“至人無心何厚薄”,表面上抬高神佛,實則目的在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為道家以“至人無己”為修養的最高境界;而佛家講“無人我相”,也是以“無心”為妙諦的。“無心”,即當無所厚薄;“有求必應”,就不是“無我”而是有所厚薄了。妙在並不點破,反而說“我自懷私欣所便”。這意思是說:當時得風而欣喜,不過是自己私心,而神佛本來並無厚此薄彼之意。就行船來說:南來北往,此順彼逆,“若使人人禱輒遂”,風向就要一“日千變”了,這是一個極尋常的眼前事實。但從來無人從這裡想到神佛之妄。孔靈符《會稽記》所說的樵風涇的故事,是譏諷“人心不足”的,與蘇軾用意並不相同,“耕田欲雨刈欲睛”,是用來為下句作譬。後來張耒在《田家詞》中把它加以鋪寫,但歸結為“天公供爾良獨難”,亦與蘇軾原意相悖,點金成鐵。用比較法講古詩,不應看其形式之似,還應就作者用心細加分析。

宗教,總是宣揚神力,鼓吹以禱祀求福佑的,所以蘇軾這一點破是很有意義的。蘇軾早年便認為“天人不相干”(《夜行觀星》)其對佛、道,只是取其“至人無心”,超然自得,並非迷信;他後來一些求雨禱雪之詩,大抵皆視神靈如朋友,以“遊戲於斯文”(黃庭堅語)。以前後之作為例,蘇軾不信神佛是有思想基礎的。既有這樣思想基礎,又善於捕捉形象,且帶著感情說話,故能“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一個很深奧的哲理命題,他寫得如此生動有趣,這是很不容易的。

接下去,用“我今”與“我昔”相對照;但如徑直地寫求風不遂,那就平弱了。他且不言風,而說心情。“身世”,謂己身與世俗;“悠悠”即“遙遙”,亦即兩不相關之意。“身世兩悠悠”,就是陶淵明在《歸去來辭》中講的“世與我而相遺”之意,亦即是說:世俗既不能了解自己,自己也不肯降心從俗。這是由於與王安石“議論不協”而引起的。就事論事,蘇軾當時對新法認識不足,他後來也承認這一點。詩中好在一帶而過,措詞也還有分寸。正由“身世悠悠”。所以來去無心,去留任便,因而得行固好,留亦“不惡”。他對去留無所謂,神也就懶得應其所求。明明是求風不驗,卻說“神亦倦”。給神開脫,語極微婉。明明由“議論不協”,心情苦悶,卻“極力作擺脫語”(紀昀評語),不失豪放本色。這詩中有些話是很不容易措詞的,他能說得如此明朗、如此自然、如此有趣,“純涉理路,而仍清空如話”(紀昀評語),其駕馭語言的能力,十分高超。

“層層波瀾,一齊卷盡,只就塔作結”,純屬“簡便之至”(紀昀評語)。但“簡便”也不是簡單。他用“退之(韓愈)舊雲三百尺”(韓愈《贈澄觀》詩)凌空插入,筆勢奇妙。僧伽是高僧(見《高僧傳》),塔為喻浩設計的著名建築(見《中山詩話》),其中有很多可寫的話,他只用“澄觀所營今已換”一語,將其一帶而過,很快轉入登塔看山。“百尺”“丹梯”,“群山”在望,著墨不多,境界開闊,且與上文“留不惡”遙遙相應,結構綿密。“無心”於仕途得失,有意而於大好山川,襟懷的豁達、趣味的高尚,全都意余言外。正由於豁達豪邁,才敢於否定神權;又由於其觀察入微,“刻抉入里”,故能深探妙理,趣味橫生。“始知豪放本精微,不比凡花生客慧”(蘇軾《題吳道子畫》),正是“夫子自道”。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