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傷寒心要》

《河間傷寒心要》

中國古代的一篇醫學論著,對各種傷寒症狀做了仔細且全面的對症分析,從中醫的角度提出詳細的用藥處方,並給出數十餘種詳細的中藥附方。

基本信息

《河間傷寒心要》《河間傷寒心要

中國古代的一篇醫學論著,對各種傷寒症狀做了仔細且全面的對症分析,從中醫的角度提出詳細的用藥處方,並給出數十餘種詳細的中藥附方。是我國中醫史上一篇極具代表性的學術文章。

基本信息

作者:鎦洪

朝代:

年份:公元1127年—1279年

類別:中醫論著

作者介紹

鎦洪

金代醫家。號瑞泉野叟,都梁(今屬江蘇)人,是金代醫學家劉河間的私淑弟子,其生平欠詳。嘗對劉完素(即劉河間)之《傷寒心要》加以疏釋,以衍其說。後附於《河間六書》之後付梓行世。

主要內容

傷寒心要論

夫傷寒者,前三日在表,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若不解者,病已傳變。後三日在里,法當下。殊不知下之太早,表熱乘虛入里,遂成結胸、虛痞、懊、斑疹、發黃之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但當以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勢或有汗而愈,或無汗而愈。當用小柴胡、涼膈、天水。三藥,合而服之。病若半在表、半在里,法當和解,小柴胡、涼膈主之。若里熱微者,則當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湯。主之。熱勢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下之,兩除表里之熱。病至七八日,里證已甚,表熱漸微,脈雖浮數,則以三一承氣合解毒。下之。其病胸膈滿悶,或喘或嘔,陽脈緊甚者,可用瓜蒂散。

涌之。汗吐下三法之後,別無異證者,涼膈散。調之。大熱已去,微熱者,以益元散。服之,無令再病,此傷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傷風自汗,脈浮緩者,雙解去麻黃。以汗之。其病半表半里,白虎湯。和解之。病在里,脈沉細者,無問風寒暑濕,或表里證俱不已,或內外諸邪所傷,有汗無汗,心腹痛滿,譫語煩躁,蓄熱內盛,但是脈沉者,並用承氣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解以白虎湯。(《直格》雲∶夏至前為熱,夏至後為暑,是以至後而用白虎,宜乎?《局方》∶立秋後不用白虎。子和雲∶若有白虎證,亦不用乎?卻用,詳審之耳。)白虎解後,以五苓合天水。調之。多進數服無妨。或腹滿脈沉者,亦當承氣合解毒。微下之。或發汗之後,熱不解,脈尚浮者,白虎加蒼朮。再解之。

或里熱內盛,陽厥極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證,以致身冷脈微,昏懵將死。切不得以寒藥下之,誤下即死。又,一輩庸醫,妄言是陰厥,便欲易換,用真武、四逆溫熱之劑投之,下咽立死。

附方

第一雙解散
防風通聖散

防風(去蘆)川芎當歸(焙)赤芍藥大黃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去枯)桔梗(各一兩)甘草(二兩)滑石(三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錢半)薄荷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證鏇入。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

天水散(益元散、六一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蜜調下,暑月冷水。亦可和解。傷寒、傷風,發汗,加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一盞,調四五錢,並三服。解利為度。加薄荷尤妙。

通聖合益元。

上七兩,和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傷寒心要餘論

五臟六腑,應五運六氣,凡病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之化,亢則害,承乃制。微則是其本經、本腑之本化,造化之化也,病甚則如金衰不能制木,木則生火,木火者,皆陽也,故風火多,兼化則風熱相搏,賊其金也。臟腑之氣,應乎三陰三陽,實則行乎本化之氣,瀉之衰則行其勝己之氣,瀉之是為殺其鬼賊也。如諸陽蓄熱,以涼膈合解毒服之,解散極熱。如瀉火熱,解毒、調胃承氣是也。如吐法,用二仙散。如調理傷寒,白虎、涼膈合服解之。

傷寒三日以里,連進雙解。如無汗,必是傳變,待三四日之間,以小柴胡解表里之熱,仍間服白虎、涼膈。蘊熱,七八日之間,欲下,而表證猶在,以大承氣湯、大柴胡湯雙行並煎,攻里發表,最為隱當。若是溫熱內甚,自利者,止涼膈,卻進解毒、白虎服之。或噁心、乾嘔、吐者,白虎作一大劑,調解毒末五錢,服之即止。大小便不通,並有腹痛不能忍者,以無灰酒煎朴硝三兩熱服,即愈,亦按從治之法也。熱中伏寒,下之矣,或大承氣湯加木香瀉之,尤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