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樊星 主編
出 版 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536
印刷時間:
開本: 大32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535437587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文學 >> 戲劇
內容簡介
也許是因為一批弘揚“主鏇律”的影視作品的熱播(例如電視連續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產生的“轟動效應”)喚起了出版人的歷史記憶,使他們推出了那些“紅色經典”。而“紅色經典”出版以後在輿論界引起的熱烈反響又促成了一批根據那些“紅色經典”改編的電視連續劇的熱播(例如電視劇《鐵道游擊隊》《紅旗譜》《林海雪原》《沙家浜》等的相當不錯的收視率)。就這樣,在影視人和出版人的互動下,“紅色經典”再度走紅。雖然在文化格局已經多元化的今天,“紅色經典”的再度走紅也很難重現當年大紅大紫、洛陽紙貴的盛況,但不管怎么說,它能夠重返當代人的文化生活,本身就耐人尋味。
所謂“紅色經典”,一般指的是一批產生於革命年代的文學作品,以“三紅一創”(《紅旗譜》《紅日》《紅岩》《創業史》)以及《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山鄉巨變》《林海雪原》《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歐陽海之歌》等長篇小說為代表。這些作品,以記錄革命戰爭歷史和農村土地改革與合作化運動為題材,以謳歌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兵英雄形象為主鏇律,曾經風靡於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鼓舞了整整兩代人的革命熱情。而當那個暴風驟雨的年代已經煙消雲散以後,在現代化進程中必然產生的世俗化浪潮高漲的今天,“紅色經典”的悄然回歸又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樊星,1957年生於武漢。祖籍河北邢台。文學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德國特利爾大學客座教授。系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武漢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世紀末文化思潮史》《別了,20世紀》《當代文學與多維文化》《當代文學新視野講演錄》等書。
目錄
前言: “紅色經典”與我們的時代
上篇 小說篇
永不凋謝的山花——《小二黑結婚》創作、影響史話
詩化小說的新篇——《荷花澱》等作品創作、影響史話
琵琶依舊,人問兒換——《鐵道游擊隊》創作、影響史話
紅旗招展譜新篇——《紅旗譜》創作、影響史話
莽莽林海英雄譜——《林海雪原》創作、影響史話
減法與加法的背後——《苦菜花》創作、影響史話
紅色青春的記憶變遷——《青春之歌》創作、影響史話
深情品味創業興衰——《創業史》創作、影響史話
回望山鄉風雨五十年——《山鄉巨變》創作、影響史話
紅梅香飄雲天外——《紅岩》創作、影響史話
幾度風雨艷陽天——《艷陽天》創作、影響史話
中篇 戲劇篇
從歌劇到舞劇——《白毛女》創作、影響史話
紅色激情燃燒五十年——《紅色娘子軍》創作、影響史話
從英雄的神壇到世俗的花園——《沙家浜》創作、影響史話
下篇 詩歌篇
紅色詩旅放歌人生——《放聲歌唱》等詩創作、影響史話
書摘插圖
詩化小說的新篇——《荷花澱》等作品創作、影響史話 余志平
在中國現代作家隊伍中,孫犁是一位風格卓異並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的作家。他以《荷花澱》為代表的許多小說與散文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褪色,不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而且在當下文壇上煥發著熠熠的光彩,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少年心目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有人評價說,孫犁是能夠把他的所有作品都拿到桌面上來而不會感到汗顏的少數幾個中國現代作家之一,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也的確是十分準確的。
孫犁一生的創作有兩個重要時期:一是1945年《荷花澱》的發表到1956年寫完《風雲初記》,二是新時期開始至90年代中期出版的《晚華集》《澹定集》《曲終集》《芸齋小說》等十本集子。1945年之前是求學與創作初期,孫犁在抗日根據地和延安解放區已小有名氣,但影響還不大。1956年之後遭疾病十年,逢亂世十年,創作較少。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二個重要時期的思想藝術成就可能在第一個時期之上,它使孫犁超越了自己作為解放區作家的局限並獲得與五四作家相提並論的大師級地位。但從孫犁前後兩個時期創作的比較中,人們很容易看出孫犁某些思想藝術上一脈相承的東西,那就是“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人生哲學與文化品格。在11卷的《孫犁全集》中,第6卷的扉頁上影印著一幅他書贈友人的墨跡:“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在第9卷扉頁的書房照片中,也在書架上方高懸著這幅“大道低回”的巨匾,署以壬申年,即1992年。這很容易讓人意識到,這重複的背後隱藏著他對文化哲學的深入思考和執著的人生追求。楊義說: “在我十幾年前研究現代小說史的時候,孫犁給我的深刻印象,是他以藝術家的明麗而精緻的感覺,拓展和變動了解放區文學的格局情調,提高了它的藝術檔次,告訴人們存在著趙樹理、丁玲以外的更有審美魅力的可能性。他在新時期以後的寫作,我讀得還不夠多,但也感受到他的眼光往返古今,博識而明道,在孤寂的深沉中露出奇崛的蒼涼感。他的文學在新時期依然散發著生命的魅力,而且這種生命在新時期獲得更多理解,更見亮色。這在風雲變幻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並不多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