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心理分析:科學與虛構之間》

《歷史與心理分析:科學與虛構之間》

《歷史與心理分析:科學與虛構之間》是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米歇爾·德·塞爾托。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0年3月1日)
外文書名:HistoireetPsychanalyse
叢書名: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平裝:18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0116525
條形碼:9787300116525
商品尺寸:23x15.2x1.6cm
商品重量:599g
ASIN:B003F76ZIQ

內容簡介

歷史與心理分析:科學與虛構之間》是一部跨學科的著作,反映了作者一貫的學問氣象。米歇爾·德·塞爾托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史學和心理分析等學科的實質。他認為史學是一種操作,是一種處於虛構和心理分析之間的學科,是“科學社會可能產生的神話”。談到心理分析、文學和歷史之間的互動關係,塞爾托認為,在心理分析學科建立之初,歷史和文學故事曾經就是弗洛伊德的分析對象;小說是心理分析的文學形式;而文學和歷史的共性就是所謂“可信性”。《歷史與心理分析:科學與虛構之間》的最後收錄了塞爾托對福柯和拉康的論述,探討前者的環視理論和後者的話語倫理等問題,進一步證實史學和心理分析學科對待文本和“他者”的態度。

編輯推薦

《歷史與心理分析:科學與虛構之間》: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作者簡介

米歇爾·德·塞爾托(MicheldeCerteau)於1925年5月出生在法國的尚貝里城(Chambery),1986年1月9日在巴黎死於癌症。他才華橫溢,涉獵廣泛,在哲學、歷史以及神學方面接受過嚴格的教育。作為耶穌會士、歷史學家,他深入研究從文藝復興到古典主義時代的神秘學文本,但他同樣關注人類學、語言學和心理分析等學科所採用的方法。塞爾托生前留下了一批標新立異的著作,其主題千變萬化,但始終貫穿著統一的思考,因而保持著某種一致。他著有《歷史編纂》、《多元文化素養:大眾文化研究與文化制度話語》等名篇。

目錄

序前無古人的道路
跨學科
選材和組材
邂逅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和精神史
關於本書的出版
第一章歷史,科學和虛構
“虛構”
學科的傳奇性
歷史的科學性:信息學
科幻——時間處所
第二章心理分析和歷史
兩種時間策略
弗洛伊德和歷史
傳統
國家層次的偏離
偏離和前景
第三章心理分析“小說”——歷史和文學
歷史假定
從“科學性”到“小說”
歷史的悲劇和修辭
反個人主義的傳記
情感風格
詩歌和/或機構
相信寫作
第四章米歇爾·福柯的笑
智識的實踐
權力的實踐
第五章言語的黑太陽:米歇爾·福柯
黑太陽
從評論到“結構分析”
理性的間斷性
連續性的歧義:“考古”
外在的思考
開誠布公的問題
第六章微觀技術和環視論述:張冠李戴
微觀手段的性質和分析
製造環視虛構的微觀技術
第七章歷史和結構
歷史的意外:17世紀宗教差異
歷史“過去”的結構
歷史“現在”的結構
歷史及其可能的條件(從編年到“解構”)
第八章歷史的缺席者
總結,差別研究
是一種差異性嗎?
他者的痕跡
第九章腐朽機構:Luder(賤人)
心理分析和神秘學之間
命名——貴與賤
從酷刑到招供
他者之存在
敗類承擔的傳統
第十章拉康:話語倫理
悲喜劇
“領先的藝術家”
謊言及其真實性
弗洛伊德的回歸
基督教考古
倫理形式的理論
一種話語政治??
索引
譯者後記

序言

米歇爾·德·塞爾托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穿越不同的知識領域,這種跨越是獨一無二、渾然天成的。本書收錄的所有章節具體反映了他的跨學科研究:塞爾托並不自尋煩惱,他無意於費力尋求一張特別通行證或是衛道者的允許;他既不教條,也不誇耀,然而他步伐堅定,毫不踟躕,並全心地展示了一條最佳的探索之路。在他對自己的思考客體所投入的關注中,有一股力量和令人感染的激情;因此塞爾托別無選擇,他更不遲疑拖延。少年時的塞爾托喜歡擊劍,喜歡在家鄉薩瓦爾的山上奔跑,這兩種運動多少影響了他思考辦事的方式。也許體力和腦力的鍛鍊最終能夠合二為一,二者必備的素質凝聚成一種他人無法效仿的智識“風格”。塞爾托剛剛辭世的時候,馬克.奧熱(MarcAuge)對他做出了中肯的描述,讚揚了他“沒有懼怕、不知疲倦和毫不倨傲的才智”。

後記

米歇爾·德·塞爾托於1925年5月出生於法國的尚貝里城,1986年去世於巴黎。作為耶穌會士,塞爾托最初投身宗教史的研究(特別是16-17世紀神秘學,其研究成果如《神秘寓言》,1982);後來因為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響,他開始從更廣泛的角度思考歷史與心理分析的關係,思考宗教在當今世界的地位。
關於塞爾托一生的治學之路及其著作,本書的序言裡有詳盡的介紹,此處不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塞爾托是一位興趣十分廣泛的學者。雖然身為神職人員,他本人卻積極參與過1968年5月的法國學運。他還研究過當代社會財產所有者和消費者的行為實質。在塞爾托看來,所有者賦予財產一定的文化含義,他們制定財產的獲取和使用規則,並將這些強加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的行為類似於“偷獵”,形成了一種規則下的反抗。以此可以類推讀者和文本的關係,雖然文本由作者的意圖所規定,但對文本的解讀歸根結底是讀者積極選擇的結果。

文摘

在主題選擇和方法運用上,論文是否會公開專業的內部壓力呢?對這一切,我們無須多言。但是,我們必須強調的是,所有這些決定要素既無關乎純粹的科學要求,也無關乎個人的意識形態,它們不可避免地發自現行的歷史現實。歷史論述雖然自稱再現歷史,卻對其決定要素緘默不語。
當然,在一個社會或團體中,歷史再現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斷修復著過去和現在之間破裂的傷口,它超越時間的分離和暴力,產生出某種“意義”;它創造了一個具備共同價值的參照舞台,保證群體的團結和象徵的可交流性。簡而言之,用米什萊的話說,歷史是活人“安撫死人”的工作,它將散落的眾生集中在一個似真的空間,這本身就是再現。歷史論述是聯繫的言論,它去除了競爭、勞作、時間和死亡造成的脫節。但是,這一社會任務恰恰掩蓋了實現歷史再現的一大特性,它避免了“分離”在象徵界裡的回返。因此,歷史文章並不澄清自己的操作機制,而代之以對某段過去的再現。歷史給出的是似真的現實(過去),而不是自身的生產操作(現在):前者替代了後者。
2.從學術作品到媒體:廣義歷史站在這個角度上看,學術言論和我們日常講述的瑣碎故事差不多,它所屬的機構用“故事”組織著當今的社會交流和生活。一是專業書籍和文章,二是報紙和電視報導,兩者同屬於歷史範疇,其中包含無以計數的表述,對各種事件加以敘述和詮釋;它們的區別並沒有超越歷史範疇。“專業”歷史學家當然狂熱地否定這種有傷大雅的雷同。但否定是徒勞的。史學僅僅是歷史範疇里一個特別的種類,它並不比其他相近的種類更具“技術”含量,它不過是兼具其他“技術”要素罷了。史學同樣揭示了一個多產的文類:陳述,即對事件的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