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陽縣誌》

南武陽故城遺址在平邑縣城北9公里處,位於仲村鎮東南隅的臨城和昌樂之間。 南北朝時期南宋改稱武陽縣,此時,南城縣(南武城縣)併入武陽縣。 據清光緒版《費縣誌》載,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顓臾縣,縣治仍在南武陽故城。


  南武陽故城遺址在平邑縣城北9公里處,位於仲村鎮東南隅的臨城和昌樂之間。南武陽之稱,史籍無考,似因位居武山之陽而得名。故城北武山下之水曰“武溝”,今武台鎮有以此命名村莊的,是“南武溝”和“北武溝”。城西為孔丘弟子原憲的故里,古稱原憲屯(亦稱原憲城),今名為南屯。城西北為孔子弟子仲由的故里——仲村,今為仲村鎮駐地。城東保太鎮境內現有王家武陽、徐家武陽、孫家武陽、沈家武陽、孟家武陽、譚家武陽6個以武陽命名的村莊,皆因緊靠南武陽故城而得名。南武陽故城遺址,於1979年8月被平邑縣革命委員會定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武陽城始建於西漢。西漢在此置南武陽縣,它作為縣治所在而名載史籍。至於確切的建城年月,由於資料匱乏,無法考證。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後改稱桓宣縣,東漢王朝復興又恢復南武陽縣名。據《後漢書﹒郡國志》載,和帝劉肇封大將竇憲為武陽侯,竇辭而未任,由此可知此地曾一度為侯國。南北朝時期南宋改稱武陽縣,此時,南城縣(南武城縣)併入武陽縣。據清光緒版《費縣誌》載,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顓臾縣,縣治仍在南武陽故城。據《續山東考古錄》所記,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顓臾縣併入費縣,致使這個從西漢到唐初800餘年的老縣城逐步衰敗,無情的歲月蝕盡了它昔日的輝煌,今日已成廢墟。南武陽故城遺址呈“╔”字形,北面和東面城牆長度均為500米,西面城牆長600米,南面城牆東段長200米、西段長300米,東西兩段城牆之間有一長 100米的城牆連線。城牆用當地黃土夯築而成,殘存最高處3米,底寬15米。遺址內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在此出土漢代五銖錢7000餘枚,並有不同年代的大量陶、瓦殘片不斷在此被發現。雖經1300餘年的風雨剝蝕,這座古縣城歷經近千年的建設和經營,縱然變成沃野,其中心地帶由於當時不斷被增高培厚而使其遺址仍巍然面對未來的歲月,向後人訴說著它閃光的歷史。對此,清代文人楊儀廷在《詠懷古蹟》組詩中寫道:“始漢終唐歷有年,武陽遙距費西偏。城名原憲(有誤,清代有人認為南武陽故城和原憲城是一個地方,實則不然——引者注)人堪慕,縣改顓臾地未遷。治水(浚河古稱治水——引者注)北來流浩渺,蒙山東望勢連綿。觀風莫嘆多喬野,劍佩雄冠亦昔賢。”(清光緒版《費縣誌》卷十三第二十六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