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枝詞·煬帝行宮汴水濱》

《楊柳枝詞·煬帝行宮汴水濱》

《楊柳枝詞·煬帝行宮汴水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歌作品,表達對隋朝隋煬帝享樂生活的批判,藉以表達自己的感慨和對歷史的沉思。

作品信息

【名稱】《楊柳枝詞·煬帝行宮汴水濱》
【年代】中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楊柳枝詞
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
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牆不見人。

作品鑑賞

《楊柳枝詞》,一稱《楊柳枝》,樂府“近代曲辭”,舊名《折楊柳》或《折柳枝》。形式似七絕,而唐人多用以歌唱。白居易晚年居洛陽,曾與劉禹錫唱和此曲,白云:“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劉云:“請君莫聽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可見這首楊柳枝也是依舊曲翻為新聲的。雖然聲譜不傳,然其音調情韻,通過文字的抑揚高下,仍然可以見出。
這首楊柳枝是對隋宮表示黍離麥秀之悲。隋煬帝是一個荒淫的君主,他從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即行宮)四十餘所,以供游賞之需。這兒所說的行宮,是瀕臨汴水的那一所。詞中寫了隋宮的荒涼破敗,字裡行間也寓有對隋煬帝佚樂生活的批判。古人寫詩講究詩眼,詞也講究詞眼,因為眼乃神光所聚,能映照全體。(說見清劉熙載《藝概》卷四)此詞“殘柳”二字,不僅用來入題,同時也是一篇之眼。詩人的創作衝動當自“殘柳”而來。大概他的思路是因先看到隋宮中的殘柳,才聯想到隋煬帝的衰亡。但這種懷古之情,他不能象散文那樣直說,而需通過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於是他便以殘柳進行構思,從殘柳柔弱的形態,寫到柳絮的飄颺,藉以抒發他的感慨和對歷史的沉思。
詩的第一句寫得很平常,只是交代了地點,但是若不是用它作為鋪墊,下文便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的好處還在於把讀者的思緒一下子帶到遙運的隋代,進入全詞的規定情境。汴水隋宮,到劉禹錫時代,已二百年了,其衰敗可想而知。此時,往日的繁華全然不見,唯見數株殘柳在風中搖曳。殘柳,一本作楊柳,雖只一字之差,而境界迥異。黃生《唐詩摘鈔》云:“‘不勝春’三字,正為‘殘柳’寫照,若作‘楊柳’,則三字落空矣。”此說有理,由於是殘柳,因此顯得裊娜無力,弱不禁風。若是一般的楊柳,則在駘蕩的春風中翩躚起舞,便不會“不勝春”了。這“不勝春”三字,其實正是詩人自己的感情通過移情作用,鎔鑄到殘柳身上的,因此透過殘柳,也可見出詩人的一腔愁緒。
七絕雖短,但唐人寫得好的往往是一句一轉,移步換形。前已說過,楊柳枝詞形式上也是七絕,但這首前兩句卻是用的直下法,一氣呵成,其中並無轉折。至第三、四兩句,詩人便採用轉折的方法了。他不再寫柳枝的裊娜無力,而轉向寫楊花柳絮。晚來一陣風起,楊花飄飛,宛如白雪,那境界是朦朧的,也是令人傷感的。但是詩人並未停留在低徊憂傷的情緒中,而是讓想像的翅膀跟隨楊花一起飛過宮牆,看個究竟。古人做詩,往往把主觀感情附著於客觀物體,或托諸動物,如燕雁蜂蝶;或藉助植物,如紅葉楊花。李益《汴河曲》云:“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他的另一首《隋宮燕》則云:“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旋落已成塵。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前一首同樣是寫汴水隋宮,亦托楊花以寄慨,但其意境運遜於劉詩。後一首謂燕子飛過宮牆,不見宮中有人,其意當從劉詩化來,唯將楊花改作燕子罷了。宋顧樂把兩者作了對比,說此首“末句著柳說,比李益說燕更妙”。(《唐人萬首絕句選》)末句所以為妙,不僅是將楊花擬人化(其實這一點燕子也做到了),而且緊緊地結合殘柳,與上文相呼應。在形象上它比燕子更為空靈輕盈,它似乎代表詩人到隋宮內巡視了一遍,得到的印象是荒無人煙。“不見人”三字,下得極妙。黃生《唐詩摘鈔》說:“只‘不見人’三字,寫盡故宮黍離之悲,何用多言!”正說在點子上。

作者簡介

劉禹錫(
劉禹錫像劉禹錫像
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與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 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並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創作出《竹枝》、《浪淘沙》諸詞,給後世留下“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燒畲”的民俗畫面與“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等傳世名句。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註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有《劉賓客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