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梵剎鐘聲》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朱栴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梵剎鐘聲①
觚稜殿宇聳晴空②,香火精嚴祀大雄③。
蠡吼法庭聞梵唄④,鈴鳴古塔振天風。
月明丈室僧禪定⑤,霜冷譙樓夜漏終⑥。
忽聽鐘聲來枕上,驚回塵夢思無窮。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梵剎鐘聲”是朱栴刪修的西夏八景之一。梵剎,即承天寺塔,在今銀川老城區西南部,人稱“西塔”。
②觚稜:亦作“柧棱”。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
③香火:香燭和燈火,引申以指供神拜佛的事情。精嚴:精誠、尊敬意。大雄:古印度佛教徒用為教主釋迦牟尼的尊稱,意為象大勇士一樣,一切無畏,故名。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本此。
④蠡:此處讀luó,通“蠃”。即螺,法螺。佛教樂器的一種,用海螺殼做成。蠡吼,此指鏗鏘響亮的法螺聲,亦謂唱經之聲洪亮如從共鳴器中傳出。梵唄:佛教徒念經的聲音。
⑤丈室:長寬各一丈的屋子,比喻狹小。禪定:佛家語。謂坐禪時住心於一境,冥想妙理。
⑥譙樓:古時建築在城門上用以瞭望的樓。漏:古代滴水計時的器具。上安銅龍,口中吐水,下置銅蟾蜍,張口盛水,然後又流入另一壺中,以記時刻。
作者簡介
朱栴(1378~1438),號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親王,封地寧夏。因當時寧夏糧餉不足,暫住古韋州城(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建文三年(1401年),奉命遷王府於寧夏(今銀川市)。死後謚曰“靖”,故稱“靖王”或“慶靖王”。朱栴天資聰穎,學問廣博,長於詩文、草書。著有《(宣德)寧夏志》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