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觚稜
詳細釋義
(3).借指故國。
梁啓超《游箱根浴溫泉作》詩:“忽起觚稜思,鄉心到玉關 。”
(4).稜角。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時河冰方結,觚稜如鋒刃。”
(5).比喻言行方正剛烈。
清方文《喜左又錞見訪即送其歸里》詩之一:“時危明且晦,未可太觚稜。”
亦作“ 柧棱 ”。 ( 1.)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亦借指宮闕。 《文選·班固》:“設璧門之鳳闕,上觚稜而棲金爵。”呂向註:“觚稜,闕角也。”《後漢書·班固傳上》作“柧棱”。 宋·王觀國《學林·觚角》:“所謂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謂之觚稜。” 明·郎瑛《七修類稿·天地三·天目山》:“ 西周浸冷觚稜月,未必遷岐說果非。”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三百:“北望觚稜南望雁,七行狂草達京華。” 郁達夫《偶成》詩:“不羨神仙況一官,觚稜那復夢長安 。”參見“柧棱”。 (2).借指京城。 宋·秦觀《赴杭倅至汴上作》詩:“俯仰觚稜十載間,扁舟江海得身閒。” 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詩:“無端又作觚稜夢,醒視扁舟落五湖。” 宋·陳著《寶鼎現(壽范著林)》:“回首渺,觚稜何處,雲與商量浮計小。”
詞目:觚稜
(3).借指故國。
梁啓超《游箱根浴溫泉作》詩:“忽起觚稜思,鄉心到玉關 。”
(4).稜角。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時河冰方結,觚稜如鋒刃。”
(5).比喻言行方正剛烈。
清方文《喜左又錞見訪即送其歸里》詩之一:“時危明且晦,未可太觚稜。”
觚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觚盛行於商代和西周。
字意 簡介 歷史記載 形狀 花紋【名稱】:觚稜壺 【類別】:紫砂壺 【簡介】:
解釋: 1.觚稜。 因其呈方角棱瓣之形,故稱。
受觚,是商代後期飲酒青銅器皿,現收藏於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觚圓體,形似喇叭,侈口,細頸,高圈足,腰、足部均有四凸棱。
文物規格 外形特徵 工藝特點 銘文拓片――《說文》二觚。 beam]破觚而為圜。 [law]自削以觚。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飲酒器,敞口,束頸,厚方唇,腹部不顯,高圈足。頸飾仰葉紋,有鱗紋邊飾。腹飾對稱夔紋,圈足飾卷體鉤鼻獸紋。
簡介 擴展閱讀選自《論語·雍也》。論語,儒家經典之作,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四書五經”中的“四書”之一。“雍也”為論語中的章句,也就是該文篇名。
原文 譯文 解釋物體上的條狀突起,或不同方向的兩個平面相連線的部分:稜角。瓦棱。棱椎(多面體的一種)。棱的科技名詞定義,定義1:突起旋向脊、定義2:腹部殼表上較強而尖的...
基本字義 詳細字義 常用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