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前言
內容簡介
《林中城堡》是諾曼·梅勒出版的最後一部小說。作品以童年希特勒為主角,從一個惡魔寵臣的角度開始敘述。此人乃希姆萊手下的前納粹情報官員,受命去調查元首本人是否有猶太血統。他上溯希特勒家族三代百年,追索連串人物及其混亂性史,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婚姻和亂倫事件的造就下,終於迎來小阿道夫——乳名喚作“阿迪”(Adi)——在1889年4月20日的出生。而這個小惡魔自打來到世上的那天起,身上就埋著惡棍的種子和仇恨的基因。阿迪被描繪為成長在亂倫家庭里的孩子、魔鬼的使者。作者在書中追溯了阿道夫·希特勒家族自十九世紀以來病態、亂倫的歷史。《林中城堡》止於希特勒的少年時代,並未述及日後他所導致的世界浩劫。故事的敘述者最後寫道:“也許哪一天,我能重回往日,寫下我對阿道夫·希特勒早期歲月的更多記錄。”
梅勒表示自己很早就開始計畫這本書,紀實性著作已無法解釋希特勒現象,他力圖經由文學,在一個新的層面上去看歷史。“希特勒超越了人類理解,對我來說他出現的惟一答案就是惡魔的存在,”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特勒是魔鬼對抗耶穌基督時玩的最大把戲。”這本書里提到了希特勒殘暴的父親,他不僅和自己的親女兒亂倫,還對家庭施以暴力。此外書中還談到了希特勒的祖父母、外父母、姨媽、伯父等親戚。作者認為希特勒的母親就是他同父異母的姐姐,家庭的暴力和亂倫導致了其狂暴的精神疾病。
梅勒本人否認自己利用希特勒童年和家庭背景來解釋第三帝國和大屠殺。“認為希特勒變成暴君是因為他童年時殺死了幾隻蜜蜂,這種說法太弱智了,這只是千萬原因中的一個。”他曾表示將出版希特勒續集,講述其成年生活,可惜尚未完成就已經辭世。
作者簡介
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美國最具爭議的猶太裔作家。1923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1939進入哈佛大學學習航空工程,但卻對文學創作產生興趣,大學二年級就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事》。1944年至1946年在太平洋地區服役。1948在巴黎寫出了成名作《裸者與死者》。1955年與人合作創辦了主要在紐約發行的報紙《村聲》。1969年競選紐約市長失利。《夜幕下的大軍》(1968年)獲普利茲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劊子手之歌》(1979年)再獲普利茲獎。2005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的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2007年1月出版了其最後一部小說《林中城堡》。2007年11月10日去世。美國著名作家瓊·迪迪恩在得知諾曼去世之後讚揚諾曼是“美國偉大的良心”,法國總統薩科齊則表示這是“美國文學巨人的隕落”。
梅勒是當代美國文壇的一位風格獨特的作家,寫作風格多變,不少作品剖析了美國社會中的病態現象,在文體上也敢於作大膽的探索。作品中主要人物多為一些硬漢式人物,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梅勒也被美國文學界稱為“海明威第二”。
譯者前言
梅勒的《林中城堡》這部小說的敘述者是附在一名黨衛軍情報官身上的魔鬼,分兩條敘述主線:一條是希特勒家族的歷史,從希特勒的祖父一直寫到他父親的死,以希特勒十六歲中學畢業為結點。一條是小說中的魔鬼“我”(並且是書中的一個“人物”)講述的滲透全書的魔鬼活動以及穿插其中的多則故事。孤立地看,這部小說與其說是寫希特勒的童年,倒不如說是寫他的父親阿洛伊斯的一生(從他十三歲外出謀生到他六十五歲病逝),以及這樣的家庭環境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對這個十惡不赦的惡魔希特勒的童年心理的影響。他的父親是一個粗魯的人,每到一地便覬覦當地的女人,他又是一個妄自尊大、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人,從維也納一家靴子作坊的學徒爬到了奧地利邊境的海關官員的位子,最後因性格暴戾、酒色無度在六十五歲時吐血而死。在對這樣的人物的性格刻畫方面,梅勒是得心應手的,小說讀起來語言生動,情節引人入勝,人物栩栩如生。關於這個惡魔及其家庭,研究者已經寫了許多的書,梅勒在小說的後面也附上了多達一百二十八本參考書目(小說附上參考書目也是不尋常的,作者手法的別出心裁和態度的嚴謹可見一斑)。但是《林中城堡》是一部虛構小說,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林中城堡(Das Waldschloss)集中營,儘管在希特勒一九四五年死後關於希特勒的單睪丸和他是一個父親與女兒亂倫的產物的說法只在民間流傳,梅勒卻在小說里把這兩件事都寫得非常肯定;歷史學家下結論須有史實依據,小說家則可以用肯定的語言虛構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的細節。有的人認為,現代的讀者會覺得梅勒的小說寫了一個可以觸及的惡魔希特勒。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還能憑藉大量的史料,調動豐富的想像力,寫出近五百頁的小說,實屬罕見,令人驚嘆。
小說的魔鬼主線是由作品中魔鬼“我”(一部寫希特勒的小說由魔鬼來敘述是合乎邏輯的)繪聲繪色的講述所構成的。難怪有人覺得這部書“既荒誕不經又引人入勝”,小說第一頁就吸引了讀者,魔鬼“我”寫道:
今天,這個人[即黨衛軍頭目之一海恩里希·希姆萊]被看作是一個惡魔,因此我並不想為他辯護——事實證明他是一個萬惡的惡魔。話雖如此說,他依然是一個有獨到見解的人,而且他有一個論點確實引導我有了從事文學的打算,……(參見小說第一卷第一章)
在這部小說的“尾聲”,我們讀到:
三年以後,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徒掌握政權,而我此後分派的任務就是進入那個名叫迪特爾的優秀黨衛軍成員的身體。坦白說,我絕不會原諒大師把我降級的,我為什麼會決心寫這一本書,這也許是唯一最合適的解釋。
小說既然寫了希特勒這個惡魔,那么讀者就有理由期待作者挖掘其邪惡產生的根源。這部書的敘述者(即魔鬼)在小說第四卷第三章中援引了約翰·密爾頓的《失樂園》,指出宇宙由兩個王國構成,一個是上帝的天國,一個是撒旦的地獄國。接著他引申開來,寫道:現實具有三個方面——上帝、撒旦和人類——實際上這是三支單獨的部隊,三個王國,而不是兩個。上帝及其眾天使要爭取男人、女人、兒童,置他們於他的影響之下。我們的大師,還有我們,即他的代表,要控制同樣這些人的靈魂。
從這樣既嚴肅又荒誕的理論出發,魔鬼敘述者告訴讀者,希特勒的母親懷上他的時候就有魔鬼在場,他的成長受到魔鬼的控制,他的一舉一動都由魔鬼來支配,包括十四歲時閱讀鼓吹種族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德國歷史學家特賴奇克的書,“出現一個領導整個世界的領袖的時代將會來到”(見小說第四五一頁)。總而言之,用小說家的眼光來觀察,希特勒就是魔鬼所造就的。
梅勒這樣的手法也具有小說結構上的意義,兩條線的敘述手法避免了小說的單薄。按照米蘭·昆德拉的說法,“對於小說的藝術來說,自它存在之日起,結構就獲得了一種首要的重要性。”“一部小說的美與它的結構是不可分的。”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講解《堂吉訶德》這部小說的結構的時候指出,塞萬提斯在小說第一部結尾處插入的故事與全書是不相干的,原先只是想把小說寫成一個比較長的短篇,後來這部書變了,擴充了,到了第二部才重又把握了他的中心主線。是作家的“天才的直覺拯救了他”。塞萬提斯的敘述的“混亂”成了日後作家們調用詼諧筆法時的效仿對象。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是這樣做的,梅勒也不例外。《林中城堡》第八卷寫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禮及其踩踏事件,在第十一卷的第六、七章,作者又插入一個故事,寫伊莉莎白皇后在日內瓦遇刺事件,而且讓馬克·吐溫來描述這個事件的影響,但是,在梅勒的小說里,這兩個血淋淋的事件都是魔鬼導演的,是第二條主線要敘述的內容,因此並非與小說毫不相干。此外,書中還有大量篇幅的關於養蜂的文字:小說家什麼都能寫,誠如昆德拉所言,“小說有包容其他種類、吸收哲學和科學知識的傾向”。《林中城堡》寫到阿洛伊斯的死似乎應該結束,但這只是梅勒關於這個題材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因此,在阿洛伊斯死後,作者以希特勒為主線又寫了六章,外加一個“尾聲”,結構上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