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晞,顛倒裳衣。顛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注釋
1、晞(曦xī):“昕”的借字,就是明。《毛傳》:“晞,明之始升。” 2、樊:即藩,籬笆。這句說折柳枝做園圃的藩籬。3、狂夫:指監工的人。瞿瞿:瞪視貌。4、辰:時。守時不失叫做時,猶“伺”。不能辰夜:言不能按正時在家過夜。5、夙:早。《毛傳》:“夙,早;莫,晚也。”
譯文
東方無光一片暗,顛顛倒倒把衣穿。
忙裡那曉顛和倒,公爺派人來喊叫。
東方不見半點光,顛顛倒倒穿衣裳。
顛來倒去忙不辦,公爺派人來叫喊。
編籬砍下柳樹條,瘋漢瞪著眼兒瞧。
哪能好好過一宵?不是早起就是晚睡覺。
賞析
《東方未明》是周代在齊國京都地區(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廣為流傳的一首民歌,它描寫了在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榨下,奴隸們被強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殘暴,訴說了奴隸們受壓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隸階級的怨恨和反抗心聲。
作者向人們描繪了這樣一種情景:東方還沒有透出一絲光亮,夜裡仍是一片漆黑。突然從奴隸主那裡又傳來了討厭的吆呼聲,召呼命令那些尚在睡夢中的奴隸們馬上起來去幹活。嚴厲、急促的呵斥,逼得奴隸們摸著黑穿衣裳,弄得上下衣服顛倒,錯亂不堪。他們拖著沒有消除疲勞的身體,開始了又一天繁重的苦役勞動。末一章,則像特寫鏡頭一樣,勾畫出一幅奴隸們在監工的嚴密監視下苦苦掙扎的活生生的畫面:砍折柳條編籬圃,監工吹鬍又瞪眼。不分清晨和黑夜,起早貪黑苦役難!
作者選取了一個普通的勞動場景,把奴隸們的悲慘生活集中而又概括地展示給讀者。從而使人們如臨其境,仿佛看到飽經風霜的奴隸們艱難地砍折來一捆又一捆的柳樹枝條,給那大片的菜園編上籬笆圍牆。而奴隸主的監工走狗,卻盛氣凌人,吹鬍子瞪眼,整天惡狠狠地監視著奴隸們幹活,致使奴隸們沒有一點兒喘息的機會。他們像牛馬一樣,不分白天黑夜地被奴隸主奴役驅使,過著非人的痛苦生活。作者以情緯文,直抒胸臆,感情激越地表達了奴隸們對奴隸社會徭役制度的強烈的不滿情緒。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生活,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奴隸們心底隱藏著一種壓抑已久而行將噴發的憤怒。正因為作者是從奴隸的身世遭際出發,抒發對於現實的憤懣,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對統治階級確實有一種活生生的鞭辟入裡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讀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需要說明的是,據《毛詩序》解釋:“《東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鄭箋》則說:“挈壺氏失漏刻之節,東方未明而以為明,故群臣促遽,顛倒衣裳。”一直到南宋的朱熹也認為,《東方未明》是“詩人刺其君興居無節,號令不時”(《詩集傳》),終沒有跳出漢儒的窠臼。一切從封建詩教出發,所以解詩就難免瞎子斷匾、盲人說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如今人們對《東方未明》的認識和評估,已經真正貼近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準確把握了作者的賦詩真諦。
《齊風·東方未明》在結構形式和藝術手法上也很有特點。其一,《東方未明》為樂歌,在結構上迴環復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換了一個或幾個字。例如“東方未明”與“東方未晞”、“顛倒衣裳”與“顛倒裳衣”、“顛之倒之”與“倒之顛之”、“自公召之”與“自公令之”。這種回復重疊,規律中有變化,嚴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時的和聲,也是表述意思的層層遞進和對內涵的強化作用。過去雖然也有人認為這類詩“如此重複言之,有何意味?”(《隨園詩話》)但就作詩而言,重詞疊句與反覆詠唱是為著盡情抒發情感的需要,這在《詩經》其他詩作中和後世民歌中也經常運用。這樣有利於突出事物特徵,渲染環境氣氛,增強音樂效果,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同時,也便於記憶與傳誦。其二,詩人善於通過細節的描繪來反映生活。例如“顛倒衣裳”的細節描寫,便運用得真實巧妙,寫出了奴隸們在公爺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處境。前兩章的“顛倒”二字,還會令人自然聯想到末一章“風”(早上)與“莫”(即“幕”,晚上)的“顛倒”。衣裳的錯亂,黑(夜)白(天)的顛倒,正說明了社會現實的不合理。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謂一語雙關。“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兩個典型的細節描繪,寥寥八個字,就把奴隸們艱辛的苦役和監工走狗的兇惡嘴臉和盤托出,一瀉無餘。這些描繪都切合環境和人物身份,讀來仿佛見其人,聞其聲,神態態畢現,栩栩如生,頗有真實感。其三,語言通俗易懂,讀之琅琅上口。例如“東方”、“未明”、“顛倒”、“倒顛”、“狂夫”、“不能”等辭彙,都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言,用在詩中,質樸自然,恰如其分。這些詞語歷經了三千餘年的風雨,仍然葆有無限的生命力,至今保存在人們的口頭與書面用語之中。此外,全詩以四言句為形式,每句兩個音拍,二二的節奏。前兩章排列工整,鍵行和押韻有規律;第三章則起伏有致,跌宕變化。這種不拘一格的韻律節奏,也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口頭歌謠創作的藝術特點。
總之,通俗易懂的語言,與開門見山、起勢突兀、觀點鮮明的寫作手法,以及四言詩既鏗鏘和諧而又富於變化的節奏韻律相融合,使《東方未明》這首齊地民歌情感鮮明,氣勢貫通,語淺意深,使人們讀後有一種凝重深沉的歷史感受。它不僅是寫照一時的民間佳作,也是傳育千古的歷史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