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的行為》

《有意義的行為》

《有意義的行為》是由布魯納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於2011年1月出版的心理學書籍,以當今的心理學為背景,強調意義構成的本質和文化結構及其在人類行動中所處的核心位置。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美)布魯納 著,魏志敏 譯

布魯納布魯納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
外文書名:ActsofMeaning

目錄

前言
鳴謝
第一章人文研究
第二章作為文化工具的通俗心理學
第三章意義剖析
第四章自傳和自我

序言

中國乃一文明古國,而人文精神又於其間特見其長。“周文”已燦然可觀,而孔孟老莊荀韓等先秦諸子更大略厘定此後二千年中華文化發展基本格局,且時有奇葩競放,異彩紛呈。
然近代以來遇強勁歐風美雨,不免花果凋零。究其因,既有外來文明之橫決,亦有自身後繼之乏力。今日世界一體,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發展乃至生存。古老的華夏文化更有從域外接引各種源頭活水之亟須。百年來國人譯事多多,今不揣淺陋,亦立此一“人文譯叢”,名稱不憚其大,俾使各種有價值譯著多能收入其中,且有願為中華人文復興略盡綿薄之意焉。
譯叢取材選目則不吝其小,且力求主題相對集中,現約略勒成數專輯:一日西方古典思想與人物,尤以古希臘為要。二日西方政治理論與實踐,特重近代以來作為西方思想制度主流
之自由民主的發展。三日知識分子與自由市場全球化使我們皆捲入市場經濟,而人文知識分子對此的態度尤可玩味。四日基督精神與人文,此種超越性大概正是較現實的中華人文所需特別留意處。五曰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思想,藉此希望國人眼光也能注意我們近鄰心靈的深邃。六日《學術思想評論》,由賀君照田主編,其中有譯有評,最近幾輯尤注意中西歷史交叉延入“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

文摘

考慮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言行關係的處理方式,單方面強調科學心理學顯得頗為古怪。通常,當人們的行為無禮時,我們的第一個處理步驟是確認他們所實施的行為是否與他們的真實意願相符——找到關於他們的意識(通過語言反映)和行為(通過行動反映)是否協調一致的線索。如果人們說他們沒打算那樣做,我們就認為他們沒有過錯。如果他們的無禮行為是有意識的,我們接著就要“究其根源”——也就是說,“跟他們談為什麼要做出那樣的行為”。他們可能為了消除我們對他們行為的反感而“找藉口”——藉口是一種口頭的解釋說明方式——進而使他們的行為合法化而免受指責。但當他們繼續對相當數量的人實施無禮的行為時,可能就會有人勸說他們到精神病醫師那裡,通過談話療法幫他們走出其行為的誤區。
事實上,人們日常見面時的多數行動被賦予的意義取決於他們在行動前、行動中和行動後跟對方所說的話,或者說,他們在別人說話前對其說話內容的預料將設定一個特定的背景。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不僅非正式的談話是這樣,正式、系統的談話也是如此。比如,在法律系統中,契約法闡述的全是人們的行為舉動和說話內容,在不太正式的情況下,人們在處理婚姻、親情、友誼和同事關係時都是如此。

分類與標籤

心理學分支>心理學研究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