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功密碼》

《曾國藩成功密碼》

曾國藩以一介儒生縱橫官場,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不僅能夠在戰場上屢敗屢戰,攻克強敵;而且又能夠在個人修行的道路上克己唯嚴,身體力行,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偉大事業,避開了封建歷史上輪番上演的“狡兔死,走狗烹”的魔咒而得以善終。這就是曾國藩超越古今—切英雄的地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曾國藩志向遠大、意志超群、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自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於流俗”,處世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目錄

第一篇志存高遠,慎獨修身
志向遠大,不做短視之輩
修煉自我,注重個人德操
嚴於律己,提高自身修養
清心靜氣,控制自己的情緒
“須臾不離讀書”
君子慎其獨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第二篇貴而不顯,遇寵不驕
低調處世,不越雷池一步
遇寵而不驕,謙恭處世
為人拙誠,貴而不顯
不以貴凌物,而以寬容待人
虛心謙和才能腳踏實地
知足常樂,乃是最大的智慧
功成名就,看淡人生
第三篇常慮憂患,以嚴治家
福不可盡享,勢不可使盡
以勤持家,讓富貴永存
淡泊名利,時時作上岸之計
兄友弟恭,恪盡兄長之責
內和外善,治家之道
從嚴治家,好家風傳揚天下
第四篇宦海浮沉,堅忍布墮
忍辱負重,打落牙齒和血吞
經歷挫折的磨鍊,才能進步
羽翼未豐時決不妄動
強者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屢敗屢戰,堅忍鍛造勝利
第五篇剛柔相濟,以柔克剛
剛柔相濟成事之道
大丈夫當有倔強之氣
方圓兼濟,不斷調整自我
以柔克剛,委婉奉上
曲意助人,給人留餘地
第六篇網羅英才,人盡其用
善於察人,精通冰鑒之術
知人善任,善於選才、用人
打破思維限制,選才不拘一格
大度寬和方能服眾
以仁義為本,待人以誠
扶持他人,以後才能用人
以德為本,首重忠義血性
第七篇崇朴尚實,儉以養廉
廉儉處世,不授人以柄
以身作則,簡樸以自守
居安思危,以勤儉傳家
從治吏開始,政績彪炳
革除官場陋習,黜華崇實
知行合一,躬身親歷
埋頭苦幹,勤勞務實
第八篇強兵強將,治軍有道
以儒學作為建軍、治軍之道
大成靠嚴,從嚴治軍
統軍待下,恩威並施
紀律要嚴,方向方會明
有過就要罰,有功必定賞
針對性的建軍方略,打造水師
治軍章法有致
第九篇兵行詭道,覓弱避鋒
慎戰:“兵機”“戰守”思想
不求速戰速決
知己知彼——戰略上的遠見
兵忌焦躁,應以靜制動
搞好宣傳,以攻心為上
第十篇曲直伸屈,韜光養晦
曲直伸屈,龍蛇之道
適時韜晦,全身而退
謹言慎行的為官之法
邦有道,危言危行
靜字法,非寧靜無以致遠
節制之道,珍惜自己
第十一篇藏鋒潛行,急流勇退
避免強矯,須知剛則易折
處事不狂妄,須知進退
大凡人中君子,常是寂靜藏鋒
大智若愚,學為糊塗
不以得為喜,不以失為憂
第十二篇洞若觀火,見微知著
看清形勢,能夠早作打算
識時務者為俊傑
倚人而起,學會借梯而上
君臣鬥法,應時而動
附錄:曾國藩《冰鑒》原典

前言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托中國近代化的發軔者、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他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人物,但是他的人生歷程依然影響著後世。
在近代中國,最傑出的幾個人物無一例外都受到了曾國藩的影響。從改良派領袖梁啓超,到毛澤東,再到蔣介石,他們都對曾國藩的評價很高,毛澤東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而把近代中國攪得天翻地覆的風雲人物蔣介石,更是一生奉曾國藩為理烈人物,並以他的言行教育後代。
在德性修養方面,曾國藩的克己慎獨工夫對梁啓超起到過精神支柱的作用。康梁分道揚鑣後,曾國藩的著作長伴梁啓超左右,使他在幾次重大挫折與激憤中能很快恢復平靜沉著。他曾說:“(曾文正)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無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經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晚年,梁啓超在給孩子們的書信中說:“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你們都能”
作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曾國藩將湖湘文化的精髓一“經世致用,敢為人先”闡發得淋漓盡致。而志向遠大、豪氣沖天的毛澤東之所以“獨服曾文正”,就是因為他認同曾國藩的經世致用。毛澤東曾經仔細研讀了曾國藩的著作,有一段時間,在毛澤東的讀書筆記中和給朋友的書信里,幾乎都提到了曾國藩。
毛澤東談自己的學習和做學問的方法時,曾以崇敬的口吻說道:“嘗見曾文正家書有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義參以他務,以致百無一成。此言豈非金玉!”他還將宋代的程顥、程頤、曾國藩、周初的周公、孔子並列,顯然在毛澤東的心目中,曾國藩也是與這些人一樣的聖賢。由此可見,曾國藩對毛澤東的影響。
長沙求學期間,毛澤東的聽課筆記和讀書札記《講堂錄》中記有:“滌生日記,言士要轉移世風,當重兩義:日厚曰實。厚者勿忌人;實則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毛澤東認為,曾國藩是“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不僅成就事功,其思想也影響社會。
至於國民黨之巨擘蔣介石,更是一生效法曾國藩為人處世,他曾要求國民黨軍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曾國藩、胡林翼)”。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之子蔣經國離開蘇聯,回到離別12年的父親身邊。蔣介石便以《曾文正公家書》教育他,要求他潛心閱讀。離開大陸到台灣後,蔣家父子一直在研讀曾氏著作。
曾國藩之所以為世所重,為人所推崇,魅力就在於其做人的學問。一個出身山村的窮秀才,在一個內憂外患交相煎迫、新舊事物急速嬗變的大變動時期,能夠成就一番事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成就,就是因為他深悉為人處世之道。曾國藩的嚴謹修身、謹慎做人之法,值得向每一個渴望成功者推薦。
在為人處世方面,曾國藩是相當傑出的,他的突出優點主要在於修身做人方面。當然,他的缺點也很明顯,在這一方面,則要求我們有辯證的眼光,取其長處,去其糟粕。在為人處世時,既要有曾國藩的厚道,小心謹慎,對人生榮辱的“放得下”,練就考察人才的火跟金睛,又要學習別具一格的用人手段,要有堅忍、剛毅之勁。
儘管曾國藩的時代已過百年,但是他的處世哲學與方法依然能給今天追求成功的人帶來啟發,值得我們去借鑑。
不過,一直以來,曾國藩都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有人稱讚他是“清代中興名臣”,“堪比聖賢”,“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也有人罵他是“清廷鷹犬”“屠夫”和“劊子手”。他獲得的讚譽和毀譽一樣多。可以這么說,在中國,曾國藩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也許正因為如此,“曾國藩”這幾個字仿佛充滿了無窮的魔力,引起無數後來人的關注和研究。
那么,曾國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他又是如何從一個文弱書生成為橫掃疆場的統帥,以貧家子弟的身份最終局成為萬人矚目的王侯將相呢在他的身上,到底還有哪些秘密呢如果你想知道,那就打開這本書,本書將為你全方位地解開曾國藩的成功之謎。

精彩書摘

志向遠大,不做短視之輩
古往今來,凡成就大事者都是從立志開始的。像聞雞起舞的祖逖、精忠報國的岳飛都是古代立志的代表人物。而曾國藩同樣也是一個志向遠大之人,他以一介布衣寒士躋身於翰林院,再從文官一躍成為武將,帶領眾兵將平定叛亂,立下汗馬功勞,成為中興之臣,這與其志向遠大是分不開的。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曾國藩都未曾忘記自己的志向,在他的一生中,志向所起的作用無疑是非常大的。
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勵志”之語非常多。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於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何於與我哉?”他明白無誤地告訴弟弟,只有立下堅定的志向,才有可能勤奮自勉,不斷增加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將來成就大事業。
他又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恭於父母之身,不愧為天地之完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讓自己有為民請命的器量,有聖人一般的德行,有稱霸天下的大功,然後才不辜負自己的父母生育了自己,不愧為天地間一個完全的人。
瞧瞧這志向,不僅遠大,而且十分透徹。正因為對自己的人生有了這種長遠的打算和精準的規劃,曾國藩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隨波逐流。
曾國藩立志,不像很多人停留於口頭上,他是為之付出了實際的行動,改號就是其行動之一。在秀才考試中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績後,曾國藩頗為高興,希望自己能夠藉助這一好成績蒸蒸日上,於是便把自己的號改為“滌生”,取義為“滌者,取滌者舊染之污也;生者,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意思就是說,我今後所做的事情,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樣。
一次小考試就讓他如此高興,也許有人會說他那時只是孩子心性。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這次改號明志讓他更加明確了自己未來應走之路,從而更上一層樓。
秀才考試獲得第七名後,曾國藩覺得自己的詩文寫得不錯,但是在道光十二年,他參加湘鄉縣學考試時卻遭遇了挫折。在這次考試中,他的文章被學台認為文理不通,曾國藩很受打擊。後來再次應試,他也僅得了一個備榜,也就是最後一名。這讓改號“滌生”的曾國藩以為奇恥大辱。
雖然年輕的曾國藩天資並不聰穎,但是他有一股志氣,一旦遇到挫折、打擊,不僅不願服輸,反而更加努力。他決定到當時極負盛名的嶽麓書院就讀,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讓自己獲得真正的重生。
在嶽麓書院,曾國藩潛心修研,勤學苦讀,每次考試他都要力爭第一。後來在參加省城的鄉試時,他終於不負眾望,名列第三十六,考中了舉人,後來又考中了進士。
像曾國藩這樣一個農家出身的孩子,能做到這樣確實很不容易,遭受了那么多挫折,也沒有失去前進的動力,可以說,當年的立志和改號明志是曾國藩克服這些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曾國藩的一生經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每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都會立下志言,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難。
在進士及第、進入京師之後,曾國藩就寫下了《立志箴》以鞭策自己,同時也立下了較之以前更加宏大的志向,他再次改號以明志。當時的曾國藩說:“君子當以不如堯、舜、周公為憂,當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得人勸導之後,他改名國藩,以示做國之藩籬,為朝廷棟樑。
自從改名之後,曾國藩便投身於京師求學交友的廣闊天地。當時,他所謂“有民胞物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恭於父母之身,不愧為天地之完人”的遠大志向,正式得到確立。
在致諸弟的書信中,曾國藩表露了開闢新生活之意,全然否定過去偏居湖南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後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到京師後才發現“鄉間無朋友,實為第一恨事”。這番表述說明了他投身新人生的準備和長遠的目光。也許很多人難以想像,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竟然對世事和人生看得如此透徹,並以達到千百年來文人追尋的理想境界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然而,年輕的曾國藩確實做到了。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志向高低決定他成就的大小,這是有道理的。擁有什麼樣的人生,與志向是脫不了關係的。立志流於俗,則會使自己整天患得患失,所成就的事業也自然就小了;立志不流於俗,則會使人奮發有為,所成就的事業也自然就會大。
曾國藩說:“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規,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也。”意思是說,人才的高下,是根據志趣高下來確定的。志向卑下的人,安於現狀,擺脫不了世俗陋規的束縛,因而越來越卑污;志向遠大的人仰慕古聖先賢,因此日漸高明。人才的優劣和智愚,就因此而區別。
曾國藩的志向不俗,而且遠大,遠大到有些不現實,然而,偏偏這一理想化的志向幫助他成就了非凡的事業,這是什麼原因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