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代科舉史事編年考證》是海內外學術界第一部以編年形式和考證方法全面探究明代科舉史事的學術著作,在中國古代科舉發展的巨觀視野和明代社會的廣闊背景之下,不僅向讀者提供了系統的經過考證和確認的明代科舉的基本史實,理清了其發展變化的基本脈絡;而且通過分期概述和注釋按語等形式,儘可能揭示了明代科舉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原因、趨勢和局限性;並努力挖掘其借鑑和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郭培貴,山東省樂陵市人,1957年生。1982年1月獲內蒙古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河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和社會發展學院院長等職,併兼任河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現任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副秘書長。曾獲中國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首屆“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天津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2008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等獎項。長期專注於明代選舉制度的研究,在《歷史研究》、《文史》等刊物發表相關論文30餘篇;獨著《明史選舉志箋正》一書被明史學界評價為“二十世紀考釋《明史》的最為重要的寶貴成果”之一,《明史選舉志考論》一書被明史學界讚揚為“十年磨一劍”的產物和“將明代選舉制度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先後應邀赴韓國、台灣做學術講演。
圖書前言
明代科舉處於中國古代科舉發展的鼎盛階段,但相比於其他斷代,20世紀的明代科舉研究卻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可喜的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這一局面得到了明顯改觀。僅從論著數量看,據初步統計,自20世紀初至2007年6月,海內外學術界發表專門研究明代科舉的論文已有230餘篇,其中,30-50年代近20篇,六七十年代20餘篇,80年代20餘篇,90年代以來160餘篇;出版專門研究明代或明清科舉的著作有15部左右,其中有12部出版於90年代之後。另外,一些通論中國古代科舉和專論明史、明代教育史、明代選舉制度、明代政治史的著作也都有大量篇幅論及明代科舉。總體看來,已有研究成果表現出了以下明顯特點。
一、研究的國際化
明代科舉研究的國際化,首先表現在以美、日、韓學者為主體的外國學者對明代科舉研究的不斷深入上。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二:一是美籍學者何炳棣的《明清社會史論》①;二是美國學者艾爾曼的《帝制晚期中國科舉考試的文化史》②。二書在國際漢學界和中國學術界皆有廣泛的影響,被視為經典之作。
精彩書摘
第二章明代科舉發展時期
(仁宗至英宗後期)
概述從仁宗到英宗後期,是明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發展時期,主要表現為:
其一,鄉試取士由洪武、永樂時的“不拘額數”,到洪熙後變為各省、直按規定解額取士;正統、景泰間雖有反覆,但到景泰七年丙子科終於形成定製;迄於明末,各省直皆按規定解額取士。這對提高鄉試的錄取質量、維護和提高舉人功名的魅力進而增強科舉的吸引力、減輕會試負擔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二,會試錄取由不分地區,變為自宣德後分南、北卷,進而又分南、北、中卷按規定比例錄取。從而在制度上保證了進士來源地域的廣泛性,對擴大明廷的統治基礎,尤其是促進北方和西南邊遠落後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儒學的普及,加強這些地區對朝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正統九年奏準“各處應試生儒人等從提學官考送”,標誌著明代科舉五級考試體系中的最低一級考試,也即確認士子參加鄉試資格的考試廣一科考一的確立;由此,進一步提高了科舉考試的難度和規範程度。
其四,鄉試主考官,由聘請儒官、儒士充任,景泰三年後變為專聘教官充任;同考官也由最初的四人,至景泰元年後,增為五人專《經》閱卷。會試同考官則由翰林、春坊官專其事。
圖書目錄
前言
凡例
第一章明代科舉創製時期(太祖至太宗)
概述
太祖
惠宗
太宗
第二章明代科舉發展時期(仁宗至英宗後期)
概述
仁宗
宣宗
英宗前期
代宗
英宗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