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

《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

一個夏季午後,七十八歲的昂代斯瑪先生在山上新為鍾愛的獨生女買的房屋前等候露台工程承包人到來的幾個小時中的活動,主人公對往事的回憶、起伏的思緒與山中光影的交錯營造出惆悵的氛圍,預示著一個衰老不堪的富有者布滿陰影的前景。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瑪格麗特·杜拉斯作品系列: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編輯推薦:
有點像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兩個基調的聲音你來我往,循環往復,欲言又止,無始無終。完全稱得上超現實意味很深的詩性小品。
——書評人劉恩波
我一直和瑪格麗特說:“如果說你有一部作品我最想搬上銀幕,那就是《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她回答:“如果我沒有拍它,我死以後你來拍。”這是她想拍的一部電影。
——電影導演米歇爾·波爾托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國小教師。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杜拉斯十八歲時來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政治學學士學位,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移民部擔任秘書,並與羅貝爾·安泰爾姆結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泰爾姆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他娶莫尼克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眾,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裡,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個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立即被譯成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後來在得知她的初戀情人死去的訊息以後,她又把《情人》改寫為《北方的中國情人》(1991)。儘管小說中與她有關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憶已無所顧忌,筆觸也更為大膽,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筆墨遠比《情人》要多,對亂倫、同性戀的描寫也達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終沒有說出她的初戀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來代表少女,用“中國人”來指她的情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