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傳播系列教材:言語溝通學概論》

《新聞與傳播系列教材:言語溝通學概論》

《言語溝通學概論》使用了大量實例來詮釋理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介紹西方理論、概念和學者時都配有英文注釋,以便讀者查找原文或進行深入研究。每章都提供小結、關鍵字、討論題、練習題和參考書目,以方便教學.另外授課教師還可通過出版社網站下載每一章的電子課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言語溝通學概論》是國內第一本系統地、較全面地概括言語溝通學這一領域的最新教科書。書中介紹了西方在言語溝通學方面各個領域(包括自我溝通、聆聽與溝通、言語和非言語溝通、公共演講、人際溝通、小組溝通和跨文化溝通)的主要理論、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時也介紹和比較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裡與言語溝通有關的概念、理論和實踐。

作者簡介

呂行,美國迪堡大學(DePaniUniversity)教授,曾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座教授,美國俄勒岡大學說辯(修辭)與傳播學(RhetoricandCommunication)博士,澳大利亞坎培拉高等教育學院TESOL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士。
研究方向:東西方說辯(修辭)學比較、跨文化傳播學、語言與思維的關係、亞裔文化認同。

目錄

第一章什麼是言語溝通學
一、言語溝通學的意義和特點
二、言語溝通的範圍
1.自我溝通
2.人際溝通
3.小組溝通
4.跨文化溝通
5.公共演講
三、言語溝通與說辯史的聯繫
1.西方說辯學簡史
2.中國古代說辯學簡史
四、言語溝通學的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
2.定性研究
3.批評研究
小結
關鍵字
討論題
練習題
參考書目
第二章自我溝通
一、自我的組成因素
1.什麼是自我
2.不同的自我
二、溝通與自我概念的關係
1.自我概念
2.自我概念的構成
三、西方自我溝通的概念
1.自我暗示
2.社會比較
3.自我袒露
4.自我交談和自身修養
四、提高自我溝通的能力
1.客觀、實際地認識自己,更要敢於解剖自
2.保持樂觀態度和積極向上的自我交談
3.與樂觀向上的人來往
4.不斷地修身養性,自我完善
小結
關鍵字
討論題
練習題
參考書目
第三章聆聽與溝通
一、聆聽的重要性
二、掌握“聽”的藝術
三、聆聽的過程
1.接收信息
2.篩選信息
3.集中注意力
4.理解信息
5.評價信息
6.記憶信息
7.對信息的反應
四、影響有效聆聽中的基本障礙
1.外界因素
2.內在因素
3.行為習慣
五、怎樣提高聆聽能力
1.有意識地改變不良聆聽行為
2.不要總懷疑別人對你有惡意
3.掌握聆聽技能
4.聆聽中的人文關懷
小結
關鍵字
討論題
練習題
參考書目
第四章言語溝通
一、語言與言語
二、言語在溝通中的作用
1.言語對現實認識的作用
2.言語的說辯作用
3.言語的潤滑作用
三、言語溝通學理論
1.語言符號的三角關係
2.語言的錯軌特徵
3.語言的雙重含義
4.言語溝通的規則
5.標籤語的作用
四、語言對思維的影響
五、語言與行動
六、怎樣才能有效地溝通
1.語言僅是描述現實的工具,不是現實本身
2.意識到語言的概括性
3.區別事實陳述和推斷陳述
4.防止使用偏見性語言
5.防止使用極端化的語言
6.多使用“我語
7.多使用委婉語
小結
關鍵字
討論題
練習題
參考書目
第五章非言語溝通
一、非言語溝通的功能
1.重複性
2.替代性
3.互補性
4.調節性
5.情感表達性
6.適應性
二、非言語溝通的特點
1.文化影響
2.與言語溝通互為矛盾
3.模稜兩可性
三、非言語溝通的範圍
1.身體動作
2.目光接觸
3.語氣
4.面部表情:笑
5.身體接觸
6.時間
7.距離-空間
8.領域
9.服飾
10.禮物
……
第六章公共演講
第七章人際溝通
第八章小組溝通
第九章跨文化溝通

前言

美國迪堡大學的呂行教授請我為她的漢語新著《言語溝通學概論》寫序,我慨然允之。因為於公於私,我都義不容辭。
本人碩士學位論文《禮樂傳播初探》的核心觀點“禮樂是大眾傳播的原始形態”當時很有爭議。建華兄當時還是復旦研究生,就在一次傳播學研討會上對這個觀點給予批判,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陳韻昭教授也寫下委婉的答辯評語。然而,我對論文這個觀點還是深信不疑,甚至還加以發展。後來我講授媒介史,總是把口語時期的圖騰比喻為那個時代的“四項基本原則”,把原始禮儀比喻為那個時代的“CCTV”,我企圖以此來告訴學生,文字前的口語時代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因此,在堅守稻粱謀所需“大眾傳播”之餘,“口語傳播”也一直是我留意的領域。

精彩書摘

林語堂在《中國人》(原譯《吾國吾民》)一書中,把中國的家庭關係分析得淋漓盡致。他認為傳統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中有三項都與家庭有關。確實,中國傳統觀念里有許多與家庭有關的價值觀,三綱五常中的三綱(以父為綱,以夫為綱,以子為綱)也都是直接與家庭有關。《左傳》里陳述一個好的家庭關係是:“父慈而教,子孝而婉,禮之善物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一家人互敬互愛,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家庭和睦的關鍵。在孔子眼里,家庭關係里一個最重要的價值觀是“孝”,孝就是對父母要贍養、感恩、敬待,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心,不要離父母太遠。下面是幾則孔子論“孝”的語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孝悌是做人的準則)
“子夏問孝,子日,色難”(《論語·為政》)。(對父母和顏悅色,雖然很難做到)
“父母在,不遠遊”(《論語·里仁》)。(父母健在,不出遠門)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犬馬亦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對父母要有敬愛之心,不能僅像飼養狗和馬那樣)
對孔子來說,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把家庭里的關係擺好了,社會上的關係也就擺好了。家庭的教育是社會道德教育的基礎。在家庭中,一個人要尊老愛幼,互讓互助。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孝經》是五經之一,記載了無數個孝道的故事。“孝”文化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式的道德標準。
在中國,從家庭延伸出來的裙帶關係,也是進行徇私舞弊,貪污受賄,人治取代法治觀念的重要原因。林語堂先生在《中國人》一書中,對中國的家庭制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認為中國社會中的所有問題,面子、人情、特權、官吏的腐敗都源自於家庭關係。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使中國人缺乏社會頭腦,使青年人失去了獨創精神,給中國人的性格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