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新沙》【創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陸龜蒙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新沙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應亦年年稅紫芝。
注釋譯文
【注釋】
⑴渤澥(xiè):渤海的別稱,一本直作“渤海”。另說渤澥為象聲詞,海潮聲。⑵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
⑶紫芝:靈芝的一種,傳說中仙人種紫芝為食。
【譯文】
誰說春江水暖鴨先知?那眼明手快的官吏,比海鷗更早發現漲滿了的小海堤,立即派差役光顧。可惜蓬萊仙島沒有路,要是有路可通啊,哪怕神仙們不食煙火,也得把紫芝稅年年繳付。作品鑑賞
陸龜蒙是晚唐擅長諷刺詩和諷刺小品的能手,《新沙》為其諷刺詩的代表作。這首詩通過官府對海邊新淤沙地徵稅所引起的新奇想像的描寫,尖銳地諷刺了當時官府橫徵暴斂的貪得無厭,無所不至。在寫作技巧上饒有特色。此詩從立意到構思,從遣詞到造句,都把極度的誇張和強烈的諷刺作為抨擊封建統治者的有力武器。
諷刺屬於喜劇的範疇,用魯迅的話說,就是要“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也就是對“公然的,也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以為奇的”那些“可笑,可鄙,甚而至於可惡”的事物,“有意的偏要提出”,給以嘲諷和鞭撻。諷刺的本領在於巧妙地運用“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抓住諷刺對象的本質特徵,訴之於可笑的形象,通過貌似出乎常情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描述,表現出隱而未顯的客觀事物的真相,從而收到引人發笑、發人深思的喜劇效果。這首《新沙》就是將封建吏治那黑暗的“無價值的”一角“撕破給人看”的。
“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這兩句是說,海灣在漲潮聲中淤積起一道小小的沙堤,貪婪的官府訊息比海鷗的還靈敏,聞訊後,他們立刻迫不及待地竄到海濱,要徵收這堤新沙的土地稅。這裡“官府知後海鷗知”,是極度誇張的筆墨。海鷗是大海及海濱變化信息的知情者,他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這一帶水土之上,照理說,海濱的一堤新沙的最先發現者應是海鷗。然而,海鷗的眼睛卻敵不過官家那閃動著獲取之光、貪婪的雙眼,他們竟搶在海鷗之先發現了這一堤新沙。對於實際生活來說,官家不可能先海鷗而知新沙,這樣描寫就是誇張的;但從對象的本質——官府搜刮地皮,無所不至,貪婪成性方面來說,它又是達到了高度的藝術真實的。這兩句的誇張和諷刺之處還在於:一堤新沙剛現,老百姓們還未踏足其上,更無什麼收成可言,官府就對它敲響了徵稅的如意算盤。官府的這一心理是特別可笑的。詩的三、四句“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則把誇張與假想揉為一體,從虛擬的畫面中進一層鏤刻官府“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貪婪本性。蓬萊仙山本為神仙所居的極樂去處,其間既無塵世之爭,更無苛捐雜稅之擾。但官府並非不想到仙境中以掠取其間的奇珍異寶,而只是由於蓬萊“煙濤微茫信難求”、無路可通罷了。這裡,假設的畫面是可笑的,但卻從本質上揭示了官府心靈最深處的秘密。從中也反映了詩人愛憎分明的美好心靈。
作者簡介
陸龜蒙(?—約881 )唐代文學家。字魯望,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蘇州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幼聰穎,善屬文。舉進士不第,曾任湖、蘇二州刺史的幕僚,後隱居松江甫里,多所論撰。後以高士徵召,不至。素與李蔚、盧攜友善、及李、盧當政,召拜左拾遺,詔書下,陸龜蒙已病卒。與皮日休齊名,世稱“皮陸”。其散文善借物寄諷,託古諷今,對當時社會的黑暗及統治者的腐朽有所譏刺和揭露。其詩工七言絕句,以寫景詠物為多,力求險怪博奧,且有不少文字遊戲之作,成就遠不及散文。曾自編《笠譯叢書》四卷,今存。另有宋葉茵輯《甫里先生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錄存其詩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