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大意
本篇分論誄和論碑兩大部分,共四段:
第一段講誄的意義及其發展情況,側重於講體制源流,形式技巧的發展和作家作品在這方面的得失。誄主要是為哀悼死者而稱述其功德,本篇除講述這種類型外,還講到以追述祖先功德為主的頌詩,和以敘述哀情為主的誄。但頌詩並不是誄,這個界限,劉勰沒有講清楚。
第二段講誄的寫作特點,要求生動地再現死者的形象,文辭有感人的藝術力量。
第三段講碑的意義及其發展情況。碑的原始意義有兩種:一是記功和祭天地,一是拴祭祀牲畜的石柱,後來才發展為記敘功德為主的碑文。未死的人有功,也可刻石記功,這種刻石也叫碑,劉勰已列入銘體,所以本篇主要講為死者所寫的碑。
第四段講寫作碑文的基本要求,同時講到碑和銘、誄的關係。
原文+譯註
(一)周世盛德,有銘誄之文1。大夫之材2,臨喪能誄。誄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3。夏、商已前,其詳靡聞4。周雖有誄,未被於士5;又“賤不誄貴6,幼不誄長”,在萬乘則稱天以誄之7。讀誄定謚8,其節文大矣9。自魯莊戰乘丘10,始及於士。逮尼父卒11,哀公作誄12。觀其“慭遺”之切13,“嗚呼”之嘆14,雖非睿作15,古式存焉16。至柳妻之誄惠子17,則辭哀而韻長矣。暨乎漢世18,承流而作:揚雄之誄元後19,文實煩穢;“沙麓”撮其要20,而摯疑成篇21。安有累德述尊,而闊略四句乎22?杜篤之誄23,有譽前代。《吳誄》雖工24,而他篇頗疏25。豈以見稱光武而改盻千金哉26?傅毅所制27,文體倫序28;孝山、崔瑗29,辨絜相參30。觀其序事如傳,辭靡律調31,固誄之才也。潘岳構意32,專師孝山,巧於序悲,易入新切;所以隔代相望,能徵厥聲者也33。至如崔駰《誄趙》34,劉陶《誄黃》35,並得憲章36,工在簡要。陳思叨名而體實繁緩37;《文皇》誄末38,旨言自陳39,其乖甚矣40。若夫殷臣誄湯41,追褒《玄鳥》之祚42;周史歌文43,上闡后稷之烈44:誄述祖宗,蓋詩人之則也。至於序述哀情,則觸類而長。傅毅之誄北海45,雲“白日幽光,雰霧杳冥”46;始序致感47,遂為後式,景而效者48,彌取於工矣49。
〔譯文〕
周代帝王的德澤盛大,所以有銘誄產生。古人說過:能勝任大夫的人材,遇有喪事必須能寫出誄文來。所謂“誄”,就是積累;就是列舉死者的德行,加以表彰而使之永垂不朽。夏、商兩代以前,沒有關於誄的傳聞。周代雖然有誄,也不盛行,因為在當時誄還不能用於普通官吏,並且低賤的人不能為高貴的人作誄,幼輩也不可給長輩作誄;所以帝王死後,只能說由上天來誄他。宣讀誄文,定立諡號,那時在禮儀上是有一套嚴格規定的。自從春秋時魯莊公戰敗於乘丘而錯怪駕車的人,誄才開始用到下級官吏。孔子死後,魯哀公給他作了誄文。從其中所講“上天不願留下這位老人”,和“嗚呼哀哉”的悲嘆來看,雖然不算很高明的作品,但古代誄文的基本格式已經具備。到魯國柳下惠的妻子作《柳下惠誄》,就是文辭悲哀而篇幅較長的作品了。到了漢代,繼承前人來寫作:如揚雄的《元後誄》,文辭本來是相當繁雜的;《漢代·元後傳》中只摘要提到“沙麓之靈”四句,晉代摯虞卻懷疑是《元後誄》的全文。豈有累述尊貴者的德行,只寫寥寥四句呢?東漢杜篤的誄文,在前代頗負聲譽。他的《吳漢誄》雖然不錯,其他誄文卻比較粗疏。怎能因《吳漢誄》一篇受到光武帝的稱讚,就使他的全部作品變得貴重起來?傅毅所寫的誄,文辭體制,頗有倫次;蘇順、崔瑗二人的作品,也還寫得明白而簡要。看他們的誄文,敘事如史傳,文辭細緻,音律協調,的確是具有寫誄之才。晉代潘岳,在構思上專學蘇順,善於敘述悲傷之情,能很容易地寫得新穎而親切。所以,和漢代的蘇順比較起來,潘岳就能獲得更為美好的聲譽。至如東漢崔駰的《誄趙》文,劉陶的《誄黃》文,都掌握了寫誄的方法,好在簡明扼要。三國時的曹植,雖然享有盛名,其實,他的誄文,文繁而勢緩;在《文帝誄》的最後,用一百多字來表白自己,這就很不符合誄的寫作規則了。此外,如殷代人對商湯王的誄,是在《玄鳥》詩中追頌其祖先的洪福;周代史官對周文王的歌頌,是在《生民》等詩中追述后稷的功業。累述祖宗之德,這是詩人的表達方法。至於敘述哀傷之情,那就要根據有關的事物加以發揮。如傅毅的《北海王誄》,其中講到北海王死後,“白日的光輝為之暗淡,暴雨下得天昏地暗”。《北海王誄》又開始在序中寫了令人感傷之情,這就成了誄文的榜樣;後來的摹仿者,就從而寫得更好了。
〔注釋〕
1 誄(lěi壘):哀悼死者的一種文體,主要是列舉死者的德行。
2 “大夫之材”二句:鄭玄注《詩經·鄘(yōng庸)風·定之方中》說:“喪祭能誄,……可以為大夫。”劉勰就是用這個意思。
3 旌:表揚。
4 詳:唐寫本作“詞”,譯文據“詞”字。靡,無,沒有。
5 被:加,及。士:身分低於卿、大夫而高於庶民的人。
6 賤不誄貴,幼不誄長:這兩句是《禮記·曾子問》中的話。這種嚴格的等級觀念,春秋戰國以後,便逐漸廢棄了。
7 萬乘:有兵車萬乘,指帝王。
8 謚(shì市):封建社會對帝王大臣死後所加封號。
9 節文:這裡指禮的儀式。
10 魯莊:指春秋時的魯莊公。乘(shèng剩)丘: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滋陽縣西北。《禮記·檀弓上》載:魯莊公在乘丘和宋國人打仗,因馬驚翻車,魯莊公從車上跌下,便責怪兩個駕車的人。駕車者只得承認自己“無勇”,便奮力赴敵而死。後來才發現翻車的原因是馬中箭受驚造成。魯莊公因錯怪御者,便對他們作誄加謚。
11 逮(dài代):及。尼父:指孔子。
12 哀公:指魯哀公,和孔子同時的魯國國君。
13 慭(yìn印)遺:魯哀公為孔子所作誄文中講到:上天“不慭遺一老”(見《左傳·哀公十七年》),意思是上天不肯留下這位老人。慭:寧願。切:唐寫本作“辭”,譯文據“辭”字。
14 嗚呼:魯哀公的誄文中有“嗚呼哀哉”,表示哀嘆之辭。
15 睿(ruì瑞):聰明。
16 古式:魯哀公所作《孔子誄》,是古代留傳下來最早的一篇誄文,所以稱為“古式”。
17 柳:指柳下惠,春秋時魯國人,即展禽,名獲,居柳下,謚曰惠。傳為柳下惠妻所作《柳下惠誄》,見《列女傳》卷二。
18 暨(jì計):及。
19 揚雄:字子云,西漢末年文學家。元後:西漢元帝後王政君。揚雄的《元後誄》見《藝文類聚》卷十五、《全漢文》卷五十四。
20 沙麓:沙山腳下,指元後生長的地方,在今河北大名縣。撮(cuō搓):取出一小部分。揚雄的《元後誄》原文很長,《漢書·元後傳》只摘錄了“沙麓之靈”等四句。
21 摯:指摯虞,字仲洽,西晉文學評論家。這裡所說他對《元後誄》的論述,可能是他的《文章流別論》的逸文。
22 闊略:簡略。
23 杜篤:字季雅,東漢文人。《後漢書·杜篤傳》說,他由於給吳漢的誄文寫得比他人好,受到光武帝的稱讚。
24 吳:指吳漢,字子顏,東漢初年著名武將。杜篤的《吳漢誄》尚存不全,見《藝文類聚》卷七十四。
25 疏:粗疏。
26 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盻:唐寫本作“眄”(miǎn免),斜視,這裡引申為看待、對待之意。
27 傅毅:字武仲,東漢作家。他作的誄,今存《明帝誄》、《北海王誄》兩篇,載《全後漢文》卷四十三。
28 倫序:即倫次,指文有次第。
29 孝山:蘇順字孝山,東漢文人。《全後漢文》輯其《和帝誄》等三篇(卷四十九)。崔瑗:字子玉,東漢文人。《全後漢文》輯其《和帝誄》等三篇(卷四十五)。
30 辨絜:唐寫本作“辨潔”。譯文據“辨潔”,明約的意思。
31 靡:細。律調(tiáo條):音律調和。
32 潘岳:字安仁,西晉文學家。《全晉文》輯其《世祖武皇帝誄》等十餘篇(卷九十二)。構意:唐寫本作“構思”。
33 徵:唐寫本作“徽”。譯文據“徽”字。徽是美善。厥:其。聲:名。
34 崔駰(yīn音):字亭伯,東漢文人。誄趙:他給姓趙者所作誄文,今不存。
35 劉陶:字子奇,東漢文人。誄黃:他給姓黃者所作誄文,今不存。
36 憲章:法度。
37 陳思:指曹植,封陳王,諡號“思”,三國作家。叨(tāo濤)名:得名。有不應得而得的意思。體:指文風。緩:舒緩。
38 《文皇》:指曹植為魏文帝曹丕所寫的《文帝誄》。誄存,見《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注。
39 旨言:唐寫本作“百言”。譯文據“百言”,指《文帝誄》最後的百餘言。
40 乖:不合:劉勰太拘泥於古代固定格式,他對曹植的這個批評並不恰當。《文帝誄》的主要缺點,在於作者哀悼的話言不由衷。
41 誄:唐寫本作“詠”,譯文據“詠”字。湯:商湯王。
42 玄鳥:燕子。這裡指《詩經·商頌》中的《玄鳥》篇。這是一首歌頌商王祖先的詩。相傳簡狄吞燕卵而生契(xiè屑),湯王是契的後代。祚(zuò坐):福命。
43 史:掌典禮的史官。文:指周文王。《詩經·大雅》中有《生民》等篇,是歌頌周王祖先的。《生民》、《玄鳥》等,原是頌體,列入誄比較勉強,但劉勰只是作為累列祖先之德的一種例子提出的。
44 后稷(jì計):傳為周代帝王的始祖。
45 北海:指光武帝之侄劉興,封北海王。傅毅的《北海王誄》,見《古文苑》卷二十,文不全。
46 雰霧:傅毅《北海王誄》的原文作“淮雨”,本書《練字》篇也講到“傅毅制誄,已用淮雨”。淮雨:暴雨。譯文據“淮雨”。杳冥:幽暗。
47 始序致感:《北海王誄》的序中說,劉興死後,其所轄境內,四民都“感傷”得“若傷厥(其)親”。
48 景:唐寫本作“影”,意同,指摹仿。
49 彌:更加。
(二)
詳夫誄之為制1,蓋選言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2。論其人也,曖乎若可覿3;道其哀也4,淒焉如可傷。此其旨也5。
〔譯文〕
仔細研究誄這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大致是選錄死者的言論,記敘死者的德行;以記傳的體制而用頌的文辭;開始是稱讚死者的功德,最後表達哀傷的情意。講到這個人,就要使人隱隱約約看得見;敘述悲哀,就要使其悽愴之情令人感到傷痛。這就是寫誄文的基本要求。
〔注釋〕
1 制:法度。
2 榮:指死者在生時的功德。
3 曖(ài愛):不很明顯。覲(dí敵):看見。
4 道:唐寫本作“述”。譯文據“述”字。
5 旨:要旨。
(三)
碑者,埤也1。上古帝皇2,紀號封禪3,樹石埤岳,故曰碑也4。周穆紀跡於弇山之石5,亦古碑之意也6。又宗廟有碑,樹之兩楹7,事止麗牲8,未勒勳績9。而庸器漸缺10,故後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廟徂墳11,猶封墓也12。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13。才鋒所斷14,莫高蔡邕15。觀《楊賜》之碑16,骨鯁《訓》、《典》17,《陳》、《郭》二文18,詞無擇言19;周、乎眾碑20,莫非清允21。其敘事也該而要22,其綴采也雅而澤23。清詞轉而不窮24,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為才,自然而至。孔融所創25,有慕伯喈。《張》、《陳》兩文26,辨給足采27,亦其亞也28。及孫綽為文29,志在碑誄,《溫》、《王》、《郤》、《庚》30,辭多枝雜,《桓彝》一篇31,最為辨裁32。
〔譯文〕
所謂“碑”,就是附助。古代帝王受命,就封禪於泰山,刻石記功,所以叫碑。相傳周穆王曾在弇山上刻石記其行跡,這就是“碑”的意思了。還有宗廟階前的碑,樹立兩根石柱在廟堂中庭,只是作為系牲畜之用,並不在上面銘刻功績。後來,記功的庸器逐漸少用,所以,後代就常用石碑記功;用石碑代替銅器,同樣可以保持長久。這和聚土而成墳墓一樣,宗廟的碑和墳墓的碑都可長期保存。從東漢以後,方形和圓頂形的石碑大量出現了。漢代寫碑文最有才力的,莫過於蔡邕。如他的《太尉楊賜碑》,學習《尚書》而寫得端正有力;他的《陳寔碑》、《郭泰碑》兩篇,都無虧於所稱揚的人;此外,《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廣碑》等篇,無不寫得清晰允當。蔡邕的碑文,在敘事上全面而扼要;詞采上雅正而潤澤;文詞清晰而又變化無窮,新義巧出而又超然卓立。考察他寫碑文的才能,是自然而來的。孔融寫碑文,就有學習蔡邕的地方。他的《衛尉張儉碑銘》和《陳碑》兩文,言辭巧捷,文采豐富,可算是僅次於蔡邕的作品了。到晉代孫綽,有志於碑誄的寫作,他的《溫嶠碑》、《丞相王導碑》、《太宰郗監碑》和《太尉庾亮碑》等,辭多枝蔓,雜亂無章;只有《桓彝碑》一篇,最為簡潔。
〔注釋〕
1 埤(pí皮):此字和下句“埤”字,唐寫本均作“裨”(bì必)。譯文據“裨”字。裨:補助。劉勰多用音近的字來解釋文體的含義,很難全部找到合適的字;以“裨”釋“碑”,就很勉強。
2 帝皇:唐寫本作“帝王”。
3 紀號:記功績,《漢書·武帝紀》注引孟康的話:“王者功成治定,……刻石紀號。”又引應劭說:“刻石紀績也。”號:告。古代帝王表功明德,以告臣下的意思。封禪:古代帝王受命後祭天祭地的典禮。
4 故曰碑:上古刻石,並不稱“碑”,秦始皇諸刻石也未稱“碑”。漢以後才稱刻石為碑。
5 周穆:指西周穆王。弇(yǎn演)山:即崦嵫(yānzī淹資)山,在今甘肅省。古代神話傳為日沒之處。《穆天子傳》中說,周穆王曾在這裡刻碑記功。
6 “亦古碑”句: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碑文》中引到這段話,無“亦古碑之意也”句,下有:“秦始刻銘於嶧(yì意)山之巔,此碑之所從始也。”諸家校刊本都未提到這兩句,特錄以備考。案:明代《文心雕龍》刻本較多,徐師曾引文,必有所據;秦世刻石,是碑文發展的重要階段,劉勰論碑文發展,不可能略過不提。因此,雖多數刊本都無此二句,卻未可忽視。嶧山:指李斯的《繹山刻石》,見《全秦文》卷一。
7 楹(yíng營):堂前直柱。
8 麗牲:系祭祀用的牲畜。麗:附著。
9 勒:刻。
10 庸器:銘功的銅器,主要用於周秦之前。
11 徂(cú殂):往,到。
12 封墓:聚土以為墳墓。《禮記·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殷商時墳、墓有別,墳是封土隆起的,墓是平的。這裡的“封墓”指上句說的“墳”,用以喻石碑同樣可保持長久。
13 碑碣(jié節):通指石碑。方形叫碑,圓頂形叫碣。
14 斷:絕,止。
15 蔡邕(yōng庸):字伯喈(jiē階),漢末著名學者,文學家。蔡邕所作碑文很多,《全後漢文》卷七十五至七十九,共輯其完、缺碑文四十餘篇。
16 《楊賜》:指蔡邕的《太尉楊賜碑》。楊賜:字伯獻,漢末人。
17 骨鯁(gěng耿):這個詞《文心雕龍》中前後用到五次(《辨騷》、《檄移》、《奏啟》、《風骨》),各處用意略有側重點的不同。其基本意義是指文章的骨力端直,此處就是用這個基本意義。《訓》、《典》:指《尚書》,因其中有《堯典》、《伊訓》等篇。
18 《陳》:陳是陳寔(shí十),字仲弓,漢末名士。這裡指蔡邕所作《陳寔碑》。《郭》:郭是郭泰,字林宗,漢末名士。這裡指蔡邕所作《郭泰碑》,
19 擇:通殬(dù度),敗壞的意思。
20 周:周指周勰,字巨勝,漢末人。這裡指蔡邕的《汝南周勰碑》。乎:唐寫本作“胡”,胡是胡廣,字伯始,漢末人。這裡指蔡邕的《太傅胡廣碑》。
21 允:得當。
22 該:兼備。
23 綴(zhùi墜):連結。
24 轉:移,指變化。
25 孔融:字文舉,漢末作家。
26 《張》:張是張儉,字元節,漢末名士。這裡指孔融的《衛尉張儉碑銘》,文存不全,見《全後漢文》卷八十三。《陳》:此文己亡。
27 辨給:辨通辯,指便捷巧慧,善於言辭(據郝懿行《爾雅義疏·釋訓》)。
28 亞:次。
29 孫綽(chuò輟):字興公,東晉文人。《全晉文》輯其全、殘碑文共七篇。
30 《溫》:指孫綽的《溫嶠碑》,今不存。《王》:指《丞相王導碑》。《郤》(xì隙):唐寫本作“郗”(chī吃),指《太宰都監碑》。《庾》:指《太尉庾亮碑》。三篇都已不全。據《晉書·孫綽傳》載,溫、王、郗、庾諸人死後,都“必須綽為碑文,然後刊石焉”。
31 《桓彝(yí宜)》:孫綽的《桓彝碑》,今不存。桓彝:字茂倫,東晉前期官僚。
32 辨:辨潔。裁:剪裁。
(四)
夫屬碑之體1,資乎史才2。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3,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4,必見峻偉之烈5:此碑之制也。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因器立名,事光於誄6。是以勒石贊勛者,入銘之域;樹碑述已者7,同誄之區焉8。
〔譯文〕
關於碑文寫作的主要點,是要具有史家的才能。它的序文近於傳體,碑文近於銘體。突出敘述死者的盛德,必須顯示其美好的清風;明白記敘死者巨大的優點,必須表現其宏偉的功績:這就是碑文的基本寫作法則。碑是銘刻器物,碑文也就是銘;是根據石碑這個器物來確立“碑”的名稱,碑的產生自然先於銘誄。所以,用石刻來讚頌功勳的就屬於銘,樹石立碑來講述死者的事就屬於誄。
〔注釋〕
1 屬:連綴,引申指寫作。
2 資:憑藉。
3 標:顯出。序:敘述。
4 昭:明白。懿(yì意):美好。
5 峻:高。烈:功業。
6 光:唐寫本作“先”。譯文據“先”字。
7 已:唐寫本作“亡”。譯文據“亡”字。
8 區:區域,類。
(五)
贊曰:寫實追虛1,碑誄以立。銘德慕行2,文采允集。觀風似面3,聽辭如泣。石墨鐫華4,頹影豈忒5。
〔譯文〕
總之,描寫過去的事跡,再現死者的容儀,碑誄為此而建立。銘刻美德,記敘言行,文采的運用應當適宜。寫其清風,要能如親見其面;聽其文辭,要能如悲聲哭泣。碑誄的美好文辭,使人流風餘韻,永無止息。
〔注釋〕
1 寫實:唐寫本作“寫遠”。譯文據“寫遠”。追:追敘,引申為再現。虛:指儀容。《爾雅·釋訓》:“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又《釋詁》:虛,“閒也”。閒、徐意近。
2 慕行:唐寫本作“纂行”。纂(zuān鑽上):編寫。
3 風:指上文所說的“清風”。
4 石:指碑。墨,指誄。鐫(juān捐):刻。華:指寫得好的碑誄文。
5 頹影:對後世的影響。頹:向下。忒(tè特):唐寫本作“戢”。戢(jí吉):收斂,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