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

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 內容簡介

本書是布魯姆特意為中國讀者選編的文集,是他的著作精粹,也是“最大膽最有創見的一套文學理論”。本書收錄了人民的宗教:上帝之國、約瑟夫・史密斯創造宗教的想像力、死者的施洗,未來者的精神、無可逃避的坡、愛默生:交叉的力量、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事實性的悲哀等十四篇論文,基本上大體反映了布魯姆的批評風格和理論特色。

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 文章節選

人民的宗教:上帝之國美國的某位大詩人――後期聖徒(the Latter-day Saints)也許會稱他是一個異教徒――在將來的某一天可能會以史詩的形式來講述那些聖徒早期的故事。在整個美國歷史中,再也沒有什麼有那些“詩歌素材”(materia poetica)那么讓我印象深刻,這就是早期的摩門教徒,如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楊伯翰(Brigham Young)、帕利(parley)、奧爾森・普拉特(OrsonPratt)以及那些作為他們的追隨者或朋友的信男信女。貴格派詩人和廢奴主義者約翰・格林立夫・惠蒂爾John Greenleaf Whittier)1847年在麻薩諸塞州的洛威爾參加了摩門教的禮拜儀式,深深地為之感動:在聆聽這些現代先知們的言語時,正如我所認為的,我發現了他們成功地使人皈依的偉大秘訣。他們的言語打動了公眾的情感;他們迎合了人們普遍的需要。他們把福音書啟示時刻的神奇力量與我們名義上的基督徒的當下狀態加以鮮明的對比。他們尋找神聖力量的象徵;那能戰勝一切的信念為傳道者打開了的牢獄的大門,給予他們勝過一切的力量,使他們能抵禦疾病和死亡本身的侵襲,能看見活生生在場的上帝。他們在經文中尋找一切論斷,去說明信念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就存在於基督教的第一批懺悔者那裡【威廉・墨杜(William Muldur)、羅素・莫頓森(A.Russell Mortensen):《走進摩門教》,1958年,第157―158頁]。要毫爽不差地重新體驗到惠蒂爾的情感是不可能的,但是,再也沒有什麼像早期的摩門教那么難以理解的了。約瑟夫・史密斯的偉大傳記作家福・布羅蒂(Famn Brodie)在《無人知道我的歷史:摩門教先知約瑟夫・史密斯的生平》(1945年)一書的開始――儘管摩門教徒對她的這本書十分不滿――狡詰地評論說:“約瑟夫・史密斯在印刷的年代居然創立了一門新的宗教。”但是,史密斯的著作並不能充分地解釋惠蒂爾所感受到的情感,更別說我在一百五十年之後感受到的情感了。我相信我所感受到的東西,即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種詩歌的流溢,不論好壞。史密斯及其觀念中有某種東西仍是我們國家及其精神的核心。布羅蒂女士對後摩門教徒的情感並不是毫無感觸,她十分敏銳地把史密斯這位先知的精神成就歸納為一種氣質:約瑟夫具有一種深廣的想像力,一種革命性的活力以及一種即興創作的天賦,他能用這些創造出完美的東西。他用它們寫出了一本書,創立了一個宗教,但是,他沒能為這種宗教創造出一種真正精神性的內容。他能夠把在別處形成的意念引向一種新的結構,並能為新的教規提供儀式化的外殼。但是,在教會教義的內部,根本沒有新的登山寶訓,沒有新的救贖傳說。約瑟夫本人不代表任何東西。他的殉難是一個偶然事件,與他所創造的教義完全是一種巧合。(第403頁)這是一種宗教批評,對於它的原則,我在第一章已經作過闡述,並且已經指出,就其本身而言,這些原則還是還充分的,儘管也不能說它們是錯誤的。一開始就以登山寶訓作為準尺,是為了給“一種真正精神性的內容”確立一個標準,這猶如把《麥克白》或《失樂園》確立了衡量美國詩歌的美學詩歌的美學成就的標準一樣。在此,我對文學批評和宗教批評的類比必然地要涉及到一個界限,因為對於摩門教徒來說,《重價之珠》(the pearl of Great Price)和《新約全書》一樣是宗教正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