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春色換人間》唱詞
【二黃導板】穿林海,
跨雪原,
氣沖宵漢!
【回龍】
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
【原板】
願紅旗五洲四海齊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撲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飛雪化春水,
【散板】
迎來春色換人間。
【西皮快板】
黨給我智慧給我膽,
千難萬險只等閒,
為剿匪先把土匪扮,
似尖刀插進威虎山,
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間。
壯志撼山嶽,
雄心震深淵。
待等到與戰友會師百雞宴,
搗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
藝術特色
《打虎上山》一場除了樣板戲的一般特色外,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文場
一是文場。在楊子榮出場前後,設計了大段的文場。與傳統京劇唱腔前奏不同,這段文場糅合了交響音樂的因素,圍繞主鏇律,展開了多重變奏。另外,使用了大型管弦樂隊伴奏,改變了傳統京劇小樂隊伴奏的做法,使得音樂表現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是“洋為中用”的大膽嘗試。
這一段文場可以獨立為一篇純音樂作品。後來也被改編為多種形式的音樂作品。
布景
二是布景。突破了傳統京劇的“虛擬”原則,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森林(林海)、雪地(雪原)和林間陽光。這一點在電影《智取威虎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用大段鏡頭展現了林海雪原的瑰麗景象,有力地烘托出楊子榮深入虎穴的環境氣氛。
這兩點也受到傳統京劇愛好者的詬病,認為不像京劇了,而是“京歌”、歌劇。
《智取威虎山》的誕生
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改編於小說《林海雪原》,原是上海京劇院的作品,1963年被江青發現後,她便開始在這塊“樣板田”上下功夫。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京舉行。在此期間,江青特意選了兩齣戲讓毛澤東等領導人觀看,其中就有《智取威虎山》,江青對此戲的鐘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毛澤東看後給以充分肯定,但也提了一些小意見。此後,江青將《智取威虎山》作為樣板戲的重點來抓,展開她的“京劇革命”試驗。
江青隨後在《談京劇革命》的講話中提出:“上海的《智取威虎山》,原來劇中的反面人物很囂張,正面人物則乾癟癟。領導上親自抓,這個戲肯定會改好。”
為了演好男主角楊子榮,專門從《海港》劇組調來童祥苓,飾演男一號偵察英雄楊子榮。
楊子榮扮演者童祥苓
1935年,童祥苓生於天津,8歲學藝,同年登台。比大他13歲的四姐童芷苓早已是紅透上海灘的頭牌坤旦。在姐姐童芷苓的攜帶下,十幾歲的童祥苓便與二哥童壽苓,姐姐童芷苓、童葆苓一起令童家班揚名梨園,然後又拜入馬連良門下,成為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1965年童祥苓從《海港》劇組調到《智取威虎山》劇組,扮演主角楊子榮。
1966年,《智取威虎山》進京演出,得到毛澤東的肯定。
1970年,經過江青等人親自反覆指導修改,電影《智取威虎山》拍攝成功。隨著電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國播放,童祥苓成為廣大京劇愛好者以及普通觀眾的崇拜對象。童祥苓與所扮演的偵察英雄楊子榮的形象融為一體。
1976年,打倒“四人幫”之後,童祥苓受到審查,不久被甄別為與“四人幫”沒有“瓜葛”。1993年,58歲的童祥苓決定提前退休,告別舞台,跟妻子、兒子一起開起了小飯館。童祥苓認為,童家飯館開了8年,是他幾十年來,最開心的一段時光——過去聚少離多的一家人,可以經常呆在一起了。
流金歲月的懷念
隨著“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樣板戲”也逐漸成為歷史詞語。但是“打虎上山”給人深刻的記憶,總是時不時地記起。20世紀九十年代,逐漸興起的“紅色記憶”勾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打虎上山》的高亢歌聲再度在舞台、電視螢幕出現。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也不是播放《打虎上山》等片段,或在《空中劇場》中直播有關演出。
2008年隨著“京劇進課堂”,樣板戲又成為中國小生的音樂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