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熱帶》
《憂鬱的熱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 著, 王志明譯。2009年9月1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 名稱:《憂鬱的熱帶》
- 作者: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 (作者), 王志明 (譯者)
- 類別:圖書 > 文化 > 文化專題
- 價格:45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0110073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522頁
- 開本:16
- 出版時間:2009年9月2日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9月1日)
外文書名:TristesTroplques
叢書名:列維-史特勞斯文集
平裝:52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0110073
條形碼:9787300110073
商品尺寸:20.8x14.8x2.8cm
商品重量:680g
ASIN:B002X79P7M
內容簡介
《憂鬱的熱帶》內容簡介: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為法蘭西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人類學家,法國結構主義文學術思潮的主要創始人,以及當初五位“結構主義大師”中今日唯一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學理論的法國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應為: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和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列維-史特勞斯文集”(下稱“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將屆百歲高齡之際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簡言之,“文集”的出版標誌著中法人文學術交流近年來的積極發展以及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所取得的一項重要學術成果,同時也顯示出中國在與世界學術接軌的實踐中又前進了一大步。關於作者學術思想的主旨和意義,各位譯者均在各書譯後記中作了介紹。在此,我擬略談列維-史特勞斯學術思想在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整體中所占據的位置及其對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現代化發展所可能具有的意義。
編輯推薦
《憂鬱的熱帶》:“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列維-史特勞斯文集。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Levi-Strauss)譯者:王志明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Levi-Strauss,1908—),法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哲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結構主義人類學創始人。早年在巴黎大學主修哲學與法律,1934—1937年在巴西聖保羅大學教授社會學,並從事巴西土著之田野研究。1948年返法,1959年出任法蘭西學院教授。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類學家之一,他的影響波及人類學、語言學、哲學、歷史學等諸多領域。主要著作有《結構人類學》(1~2)、《神話學》(4卷)、《野性的思維》等。
目錄
第一部結束旅行
一出發
二船上
三西印度群島
四追尋權力
第二部行腳小注
五回顧
六一個人類學家的成長
七日落
第三部新世界
八鬱悶的赤道無風帶
九瓜那巴拉灣
十穿越回歸線
十一聖保羅市
第四部地球及其居民
十二城與鄉
十三前鋒地帶
十四魔毯
十五人群
十六市場
第五部卡都衛歐族
十七帕拉那邦
十八潘塔那勒沼澤區
十九首府那力客
二十一個土著社會及其生活風格
第六部波洛洛族
二十一黃金與鑽石
二十二有美德的野蠻人
二十三生者與死者
第七部南比克瓦拉族
二十四失去的世界
二十五在塞爾陶
二十六沿著電報線
二十七家庭生活
二十八一堂書寫課
二十九男人.女人與酋長
第八部吐比卡瓦希普族
三十獨木舟之旅
三十-魯濱刊
二十二在森林之中
三十三蟋蟀的村落
三十四賈賓鳥的鬧劇
三十五亞馬孫流域
三十六謝林葛爾
第九部歸返
三十七奧古斯都封神記
三十八一小杯朗姆酒
三十九塔希拉遺址
四十緬甸佛寺基榮之旅
序言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為法蘭西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人類學家,法國結構主義文學術思潮的主要創始人,以及當初五位“結構主義大師”中今日唯一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學理論的法國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應為: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和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列維-史特勞斯文集”(下稱“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將屆百歲高齡之際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簡言之,“文集”的出版標誌著中法人文學術交流近年來的積極發展以及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所取得的一項重要學術成果,同時也顯示出中國在與世界學術接軌的實踐中又前進了一大步。關於作者學術思想的主旨和意義,各位譯者均在各書譯後記中作了介紹。在此,我擬略談列維-史特勞斯學術思想在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整體中所占據的位置及其對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現代化發展所可能具有的意義。
文摘
我們坐的老福特車用一擋吃力地往陡坡上面爬的時候,我很愉快地發現好多種以前在亞馬孫河流域時相當熟悉的蔬菜,不過此地的名稱和亞馬孫一帶的名稱有出入——亞馬孫地區稱為frutadoconde的蔬菜,此地叫caimite(這種蔬菜外形像朝鮮薊或小鳳梨,味道像梨);巴西稱為graviola的,此地稱為corrosol;mammgo則叫做papaye;mangabeira則叫sapotille(即sapodilla)……一邊高興地看著這些我曾經很熟悉的蔬菜,我一邊想著剛發生的令人痛苦的一幕,試著把那痛苦的一幕和其他類似的經驗聯結起來。對船上同行的旅客而言,他們以前的生活大體平靜無波,現在一下被推進這種大冒險似的旅程裡面,他們所遭受到的那種愚蠢與嫉妒、怨恨的混合似乎是一種聽都沒聽說過、非常特別、非常例外的現象。事實上,他們把這種現象對他們自己所產生的切身影響以及對虐待他們的人的影響,看做似乎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前例的大災難。但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現象倒看過一些,此前幾年也曾親歷過一些不尋常的經驗,因此這種現象對我而言並不算完全陌生。我知道當代人類由於人口數目太多,所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再加上交通與通訊工具的急速改進,當代人類的皮膚似乎被因此帶來的越來越多的物質與知識交流弄得越來越不耐煩,結果就是類似我們早上經歷過的痛苦經驗慢慢地出現。在馬丁尼克這個法國殖民地,戰爭與戰敗所帶來的唯一後果,是把這種普遍的過程加速推進罷了。戰爭與戰敗只是促成一種持久性的污染的觸媒,而污染本身並不會從地球上消失。某個地方的污染也許會暫時消沉,但會在其他地方重新出現。一旦社會人群所擁有的空間開始緊縮的時候,愚蠢、怨恨與容易輕信受騙便會像膿一樣的產生,馬丁尼克島的經驗並不是我所碰到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