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我論--對自我和靈魂的奇思冥想》

"""對於這個並非普通的第一人稱,而是心靈或靈魂同義語的""我"",哲學上有著古老的、充滿爭議的研究歷史。 從柏拉圖的時代起,哲學家們一直對像心靈或自我這樣的東西是否真正存在的本體論問題進行過苦苦思索。 生物學家們曾經斷言,人的心靈在自然的等級里有特殊的作用。"

心我論--對自我和靈魂的奇思冥想 內容簡介

"'我'是什麼?""'我'在哪裡?"對於這個並非普通的第一人稱,而是心靈或靈魂同義語的"我",哲學上有著古老的、充滿爭議的研究歷史。隨著計算機科學的興起和人工智慧研究的深入,這些問題又歷經新的探索和挑戰。有些人認為,心靈之於軀體猶如軟體之於硬體,計算機既然能模擬人的思維,那么機器也就能思維。由此還可推斷,心靈能脫離軀體而存在,一如軟體能脫離硬體而存在。但是,另有人認為,模擬的思維並非實在的思維,就像模擬的產奶過程不會產生真正的奶,模擬的光合作用不會引起真正的光合作用一樣。圍繞這些議題,D・R・霍夫施塔特和D・C・丹尼特編著了來自各種角度的論著,以圖引起討論和思考。其真意不在論證而在啟迪。

心我論--對自我和靈魂的奇思冥想 本書前言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是美國當代計算機教授。哲學並非他的本行。而他的合作者丹尼爾。C。丹尼特則是哲學教授,1980年,他們在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的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進行了幾次談話,萌生了編著本書的念頭。當時丹尼特正在研究人工智慧和哲學。他們兩人相輔相成,合作編著了本書,配合得十分默契。
當代認知科學是一門研究領域涉及極廣的科學,它匯集了心理學、人工智慧、神經科學等各大科學的研究成果。霍夫施塔特為了更全面、更完整、也是為了更謹慎地向讀者呈現一幅近二三十年來歐美認知科學的研究概況,在本書中扮演了一個批註人的角色。他從卷帙浩繁的認知科學文獻中選擇了二十多種富有代表性的書刊,又從其中摘選了一部分富有代表性的章節,然後在每篇未尾加上自己以"反思"為題的評論,彙編成了本書。
哲學往往被不少人描繪成玄而又玄的東西,認知科學更其如此,關於"心靈"、"自我"等這樣一些認知科學的中心要領千百年來一直被許多人視作難以求解的奧秘,有時甚至還被染上神秘的色彩,使普通全感到高深莫測。
本書的作者們一反這個傳統,都試圖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有關心靈、自我等總是深入淺出、別出心栽的闡述和討論,例如他們提的下述問題就是很容易為普通人所理解的:
"我是誰?如果我就是你,那會怎么樣?"
"如果你的父母從不曾相遇並相愛,那還會不會有你呢?你會不會是別人家的孩子呢?"
"如果莎士比亞的劇本不是他本人寫的,而是由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寫的,那又會怎么樣呢?"
從柏拉圖的時代起,哲學家們一直對像心靈或自我這樣的東西是否真正存在的本體論問題進行過苦苦思索。有人提出,從解剖學的角度看,人體內不可能存在像心靈或自我這樣的東西,可也有人反駁說,自然界存在著聲音這樣的東西嗎?如果存在,它的本質又是什麼?如果這種東西能存在,心靈和自我又何嘗不能存在呢?
為了深入研究心靈的問題,哲學家們曾提出各種各樣大膽的假設。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早在1690年就提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王子的心靈攜帶著他的記憶進入了一個修鞋匠的身體,那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現代還有些人假高並研究了像大腦移植、人格分裂、人格合併以及人的複製這樣的問題。人們的這些努力實質上反映了人對自我、心靈這些問題始終存在著重要疑慮,總是想設法通過理論的和實踐的努力來消除它們,達到真正認識自我的目的。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在1641年曾構想過一個十分著名的思維實驗,他這樣問自己:"我怎么知道自己沒有在受一個魔鬼的欺騙呢?"這個騙述通天的魔鬼想引誘我去想信存在著外部世界(和我自己的身體)也許這位說過"我思故我在"這句名言的笛卡兒認為除了魔鬼以外,唯一存在的東西就是他那不朽的靈魂了。這種懷疑主義的論點至今還在流行。隨著當代醫學科學的進步,這個古老的思維實驗又有了現代化的說法:我怎么知道某些心狠手竦的醫生沒有趁我熟睡之際切除了我的大腦?這些居心叵測的醫生把我可憐的大腦貯存在一個生命維持系統內,用各種各樣假的刺激來戲弄、欺騙我的大腦。我的大腦難道不就是我嗎?那么,我又在哪裡呢?我的心靈同我的大腦又是什麼關係呢?

心我論--對自我和靈魂的奇思冥想 本書目錄

導論

1.博爾赫斯和我
2.無頭有感
3.心靈的再發現
4.計算機和智慧型
5.圖林測試:咖啡館的對話
6.黃粱公主
7.猩猩瑪塔的靈魂
8.三號獸的心靈
9.精神
10.自私的基因和自私的米姆
11.前奏曲……螞蟻賦格曲
12.大腦的故事
13.我在哪裡?
14.我曾在哪裡?
15.異體並不排斥
16.軟體
17.宇宙之謎及其謎解
18.第七次遠足或特魯爾的徒然自我完善
19.心靈、大腦和程式

心我論--對自我和靈魂的奇思冥想 文章節選

心靈的再發現

一個世紀以來,在科學界一直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而許多研究者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其他人則拒不承認這一點,連對他們的同事也不承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奇怪現象在蔓延。
事情是這樣的。生物學家們曾經斷言,人的心靈在自然的等級里有特殊的作用。可是現在他們卻無情地擁護作為十九世紀物理學特徵的赤裸裸的唯物論。與此同時,物理學家們面對著不容置疑的實驗結果,開始同嚴格的宇宙機械模式分道揚鑣,認為人的心靈在所有物理現象中起著不可分割的作用。這個現象好比兩門學科乘上了兩列相對而駛的列車,各自都注意不到鐵道另一邊發生的事情。
由於心理學家與物理學家持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使得心理學家左右為難,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心理學家研究的是與確定性的核心--亞微觀的原子和分子世界沒有絲毫關係的現象。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心理學家研究的是"心靈"是一個未經闡明的原始觀念,這個觀念似乎既帶有根本性,又難以理解。很明顯,這兩個觀點都包含一定的道理--若能解決這個難題,行為科學的基礎就能變得更深廣。
從各個層次對生命進行的研究,即從社會行為到分子活動的研究,從現代,是以還原論作為其主要的解釋觀念的。這種認識方法試圖按照低級的,也許又是更帶有根本性的概念來理解高一級的科學現象。在化學中,大規模的化學反應是通過觀察分子的活動來解釋的。同樣,生理學家是通過研究微器官和亞細胞實體的活動過程來研究活細胞的活動的。地質學是利用結晶體的特徵來描述礦物的形成和特性的,這些研究的本質就是通過根本的結構和活動來尋找答案。
卡爾.薩根的暢銷書《伊甸園的飛龍》中的觀點是心理學領域內的還原論的例證。他這樣寫道"我有大腦理論是最基本前提的,大腦的活動--我們有時也稱之為心靈--是其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結果,僅此而已"為了進一步指出這一思潮,我們發現在薩根的辭彙里找不到像心靈、意識、知覺、認識或思想這樣的字眼,只有突觸、腦白質、蛋白質和電極這樣的辭彙。
像這類將人類行為還原為其生物基礎的企圖由來已久,最初始於早期達爾文主義者和他們研究生理心理學的同時代人。在十九世紀以前,笛卡兒哲學的核心--心身二元論--試圖將人的心靈置於生物學的領域之外。隨後,由於進化論者強調了人類的"猿性",迫使我們用類似於研究靈長目甚至是其他動物的方法來進行生物學。巴甫洛夫學派強調了這個觀點,使之成為許多行為科學理論的基石。儘管心理學家們就還原論究竟能走得多遠這個問題並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但是,許多人卻都不假思索地承認人類行為可以分解為內分泌、神經和生理結構的活動,雖然薩根的前提不違背心理學的普遍傳統,但是,它卻相當激進,因為它試圖在最基本的層次上解釋所有的現象。他曾說過"僅此而已",我認為這句話是針對這一目標的。
在心理學各流派正忙於將心理學還原為生物學的同時,其他生命科學也在尋找更基本層次上的解釋。他們的觀點可以在一位著名分子生物學代言人的著作中找到。他叫弗蘭西斯。克里克。他的著作《分子和人》當時是對活力論的批判,這種活力論認為生物學是用物理學領域之外的生命力量來解釋的理論。克里克寫道"生物學的現代運動的最終目標實際上是用物理學和化學來解釋全部生物學"他又說,他所謂物理學和化學指的是關於原子層次上的東西的知識,只有在這個層次上的認識才是可靠的。通過強調全部,他闡明了一種極端還原論的觀點,這是在整個一代生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的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