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體裁】:樂府
--------------------------------------------------------------
【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琵琶起舞換新聲,
○○●●●○○
總是關山舊別情。
⊙●○○●●△
撩亂邊愁聽不盡,
○●○○⊙⊙●
高高秋月照長城。
○○○●●⊙△
--------------------------------------------------------------
【簡析】: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
“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哪個個不是離鄉背井?“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么,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麼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
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讚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隻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么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裡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迴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裡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儘儘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於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相關詞條
-
從軍行·琵琶起舞
總是關山舊別情。 總是關山舊別情。 “總是關山舊別情”。
-
《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調沉鬱的邊塞詩。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調沉鬱的邊塞詩。此詩只抓住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透過軍中飲宴一個鏡頭,跌宕...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從軍行》
《從軍行》是漢代樂府《平調曲》名,內容多數寫軍隊的戰鬥生活。唐代以來,王昌齡等都有以此為名的詩篇流傳,表達一種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
簡介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
從軍行[王昌齡詩 《從軍行》]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從軍行七首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古從軍行七首(其四)
古從軍行七首系唐代邊塞大詩人王昌齡的名作,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堪稱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作者簡介:王昌齡(西元6...
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譯文 邊塞詩特點 賞析 -
從軍行
這是邊塞題材的著名絕句。 寫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從邊塞景象寫起,勾畫出一幅極為遼闊的邊地風光圖。 從軍行由多個詩篇構成,展現出血性方剛的...
作品信息 從軍行(二首) 從軍行(七首版) 創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