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看點
弗洛伊德的觀點對20世紀的思想和文化造成了革命性的衝擊,他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於自身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我們對他了解最多的是他的精神分析,而對於他本人我們知之甚少。他窮其一生,央求病患將痛苦傾訴,也許他認為,某些事還是不為人知的好;他對自己的故事諱莫如深,但是歷史的真相從未離開,這個真實的弗洛伊德就在我們眼前……內容簡介
精神分析之父到底是誰?歷史上真實的安娜·歐到底是怎樣一位女子?怎樣的人生經歷,讓弗洛伊德對“不朽之名”懷有執著的渴望?才華橫溢、成就卓越的背後,弗洛伊德有著怎樣的野心、背叛、情感糾葛和人性局限?作者簡介
路易斯·布雷格加利福尼亞技術與基礎所精神研究分析研究榮譽教授,洛杉磯當代精神分析學會主席。
著有多部作品,代表性作品是傳記《弗洛伊德:幻覺中間的黑暗》。
目錄
第1章弗洛伊德的是與非第2章童年的怨恨
第3章布洛伊爾登場
第4章真實的安娜?歐
第5章弗洛伊德的病患們
第6章決裂
第7章弗洛伊德的“唯一的他”
第8章性與戀母情結
第9章回到原點
媒體評論
弗洛伊德開闢了人的“半個精神世界”無意識心理學的新紀元,但他的精神世界,卻未被人們深入研究過。本書勾勒了作為普通人的弗洛伊德,與其身邊所有人的恩與怨。讓所有人了解弗洛伊德這個本真的人。——車文博打破幻想,讓你真正了解大師的缺陷,人性的缺陷。——李孟潮,心理醫生
作者使我們從通常的謬誤中走出來,澄清了安娜案例的歷史以及弗洛伊德與其男性朋友們之間的感情。欣賞嚴肅的科學讀物的讀者們會發現?本書就像一個緊張刺激的偵探故事,扣人心弦。——索菲·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孫女,著名教育學家,西蒙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榮譽教授
本書非常具有可讀性,在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身的神話與不失同情的論述之間,巧妙的把握著分寸與彼此的距離。——庫切,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本書謹慎、公平的優美呈現了一段悲傷、恐怖的歷史,歷數一個偉大人物個性中的致命弱點——超乎想像的野心,頑固的弗洛伊德信徒們可以好好閱讀此書,並對此書表示感激。——約翰·班維爾,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本書帶你沖入歷史,發現事實。——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可讀性很強,文字很好的呈現了一位接近神性的男人,他一方面成就卓越,一方面存在性格缺點。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會發現本書對人性的理解。——《圖書館報》
內容翔實、清晰易懂…作者回溯了精神分析的誕生,充滿了令人動容的恩怨。——《波士頓環球報》
顛覆性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獻中最突出的作品。——Booklist書評
部分章節
第2章 童年的怨恨無論他依據哪些原則進行推理,也無論他遵循的是哪種邏輯思維,哲學?本質上是一個依據其天性特點和他自身經歷塑造其想像的種種影響而將其想法轉化為某種智慧的宣傳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
手稿隨筆及摘記,1903
弗洛伊德小時候,經常把自己想像成某個英雄,特別是某位軍事領袖,比如漢尼拔、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克倫威爾、科爾特斯等。事實上,他之所以想像自己回到古代,是因為坎坷重重的早期經歷足以使一個孩子開始懷疑他在這個世界的位置。面對窮困潦倒的父親、生活中諸多缺失以及整個童年生活中一直籠罩著子無法接受現實的一種心理補償。成年後的弗洛伊德也一直受到的焦慮的困擾,其原因就是他三歲半以前所經歷的種種缺失。不到一歲的時候,他母親阿瑪莉(Amalia)生了第二個兒子,但是大概八個月後這個嬰兒就夭折了。當時她先是只顧著照顧這個新生兒,接著又沉溺於其夭折帶來的悲痛,而忽略了對小弗洛伊德的關心與照顧。當他十歲的時候,家裡已經陸續降生了五個妹妹一個弟弟,這六 個孩子接二連三地降臨,阿瑪莉更無暇顧及他,這種最初的母愛缺失就這樣被不斷強化著。
弗洛伊德75歲時,曾就小孩子對一些事情的反應提出了一種引人注目的觀點,而這種看法顯而易見與他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孩子往往怨恨不速之客和競爭對手……所有其他母親關愛的象徵。孩子會感覺好像自己的權利被剝奪、被破壞;他們往往對新出生的嬰兒投以嫉恨,對不負責任的母親則滿是牢騷。”
但是弗洛伊德還堅持認為,這個觀點並不是針對他自己或者任何一個男性,只有女性才會產生如上反應。“一個母親帶給兒子的只是無限的滿足,這種親子關係是最完美的,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所有人類關係中的矛盾的。”
這些話表明孩子面對母愛缺失和兄弟姐妹的競爭,出現反抗意識的同時還會拒絕承認自身的焦慮與憤怒。不去考慮他的理論體系,實際上,?洛伊德對他母親的情感本身就存在著劇烈矛盾:一方面強烈渴望母愛,由於喪失母愛而產生焦慮和憤怒;另一方面卻需要控制這些潛在的、不可抗拒的情緒。弗洛伊德所承受的兒童時期創傷,除了不斷地體驗新生兒的誕生奪走母親的喜愛和關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打擊就是弗洛伊德失去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媽媽,那就是他的保姆,而她和他建立了牢固的愛的紐帶。弗洛伊德兩歲半的時候,她因為偷了家裡的東西而被送進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