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傳》

《廖仲愷傳》

廖仲愷(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歸善(今惠陽縣)人,生於美國舊金山華僑家庭,近代民主革命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廖仲愷(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歸善(今惠陽縣)人,生於美國舊金山華僑家庭,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我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

1905年加人中國同盟會,任總部執行部外務部幹事。1911年武昌起義後,任廣東都督府總參議、財政司副司長。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赴日本,參加反袁護國鬥爭,任中華革命黨財政部部長。1916年回國後創辦《星期評論》、《建設》雜誌。192|年任非常大總統財政部次長、代理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1922年底,代表孫中山與蘇聯政府代表越飛會談。1923年10月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1924年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歷任國民黨中央工人部部長、農民部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廣東省省長,財政部部長、軍事委員會常委、軍需總監,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等職。積極擁護執行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支持工農運動。任省港罷工委員會顧問。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被國民黨右派暗殺。主要著作收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1925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廖仲愷遇害,在惠陽區陳江鎮窯前村建立“廖仲愷紀念碑”。

紀念碑紀念碑

1980年,惠陽縣人民政府頒布“廖仲愷紀念碑”為惠陽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廖仲愷(1877—1925),廣東省歸善縣鴨仔埗鄉窯前村(今惠陽市陳江鎮幸福村)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擅長詩詞、書法。1893年回國,1896年入香港皇仁書院學習。1903年1月赴日本留學,3月入早稻田大學預科政治科,同年結識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905年加入中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任同盟會總部外務部副部長、會計長。1906年,翻譯了一些早期社會主義學說,並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發表。

圖書信息

書籍作者:尚明軒
圖書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圖書品相:10成品相
庫存量:1本
圖書售價:10.00元
圖書類別:綜合類、其他類
圖書標籤:北京照片北京出版社插圖本年表
上書時間:2006-02-11
出版時間:1982-01印刷時間:1982-01-01
廖仲愷廖仲愷

開本:大32開
頁數:222頁
印張:7
裝訂:平裝
印數:13千冊

作者簡介

尚明軒,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孫中山思想國際研究中心顧問、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及其研究中心顧問、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會顧問、廣東惠州市廖仲愷何香凝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顧問等。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和孫中山、宋慶齡等人物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孫中山傳》(有日、朝鮮、蒙、維吾爾、哈薩克等文譯本)、《廖仲愷傳》、《宋慶齡傳》(合著)、《何香凝傳》、《孫中山與國民黨左派研究》、“孫中山及辛亥人物論叢》、《民國之父孫中山》、《中華歷史名人孫中山》、《革命烈士廖仲愷》、《鄒容傳》等書;主編《孫中山的歷程》、《孫中山全集》(第二、三、四卷)、《雙清文集》、《孫中山年譜》、《孫中山生平事跡追憶錄》和《宋慶齡年譜》、《宋慶齡年譜長編》等10餘部;在國內外發表史學論文百餘篇。

圖書出版

這部長篇傳記忠實地記述了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先生光輝的一生;熱情地歌頌了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在辛亥革命及以後的反袁、護法鬥爭中,在改組國民黨、積極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促進國共第一次合作中所建樹的豐功偉績;歌頌了廖仲愷繼承孫中山遺志、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奮鬥終生、英勇捐軀的偉大精神。《廖仲愷傳》是由尚明軒編著的。

圖書前言

編者按:今年,是我國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無產階級的好朋友”廖仲愷先生(1877—1925)誕生105周年,又是他遇難57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在中國民主革命中作出傑出貢獻的革命家,我們將歷史學者尚明軒同志所著《廖仲愷傳》一書的《前言》予以發表。

圖書圖書

《廖仲愷傳》是廖先生離世以來第一本比較充實的學術性傳記。該書由宋慶齡同志生前題簽書名,即將於今年9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廖仲愷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國民黨左派的旗幟,是我國近百年來革命史上的傑出人物之一。從本世紀初年起,廖仲愷就獻身革命事業,畢生追隨孫中山為振興中華而奮鬥。他是孫中山的親密戰友。他的革命活動和孫中山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密切相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積極進行推翻清朝專制政府和討伐南、北軍閥的鬥爭,殫精竭力,奮戰不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期,他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推動下,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全力協助孫中山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促成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合作。在這過程中,他同共產黨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成為“無產階級的好朋友”。孫中山逝世後,他秉承遺志,全力以赴地貫徹三大革命政策,支持工農民眾運動,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其他反革命派,為完成孫中山的未竟事業一直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廖仲愷還是優秀的政論家和宣傳家。他在從事實際革命鬥爭的同時,本著救國救民的願望,積極進行理論宣傳活動。辛亥革命前,他曾為《民報》撰寫和翻譯有關社會主義的文章,參與了中國人首次對社會主義的探索。第一次護法運動前後,他大力闡發和傳播孫中山的學說,主張民主革命不能停止步伐,要繼續前進。他熱情歡呼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堅信“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於黑暗”。(《消費合作社概論》《廖仲愷集》第258頁,中華書局1963年版)他高度讚揚五四愛國運動,認為它是人民爭取民主權利的最好方法。1924年國民黨改組後,廖仲愷的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政治上,要求“把國家主權放在四萬萬同胞手上”(《石井兵工廠青年工人學校演詞》《廖仲愷集》第133頁),經濟上,要求有一個發達的經濟基礎,並應選擇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當然,廖仲愷的世界觀與思想體系同科學社會主義是有差別的,對工農在中國革命中的偉大作用,對科學的社會主義和社會的階級構成,還不可能有充分的、正確的認識。這些不足之處,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局
限性和歷史條件所造成,是不可也不應苛求的。
廖仲愷的一生是革命的、戰鬥的一生。為了國家的獨立統一和民族解放,他無所畏懼,英勇戰鬥。周恩來同志說:廖仲愷是“為反對帝國主義運動、革命運動、工農運動而犧牲”的。(周恩來:《勿忘黨仇》,《廖仲愷先生哀思錄》第29頁,三民出版社1927年再版)在中國民主革命——特別是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中,廖仲愷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中國人民將永誌不忘。他道德崇高,在無私無畏、一心為國、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廉潔奉公、鯁介不苟、勤勞儉樸、踏實苦幹諸方面,均可稱革命者的楷模,值得人們借鑑和學習。他的理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認真地總結。因此,全面地研究廖仲愷的革命實踐和革命思想。將會有助於發揚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過去,由於長時期來的多種原因,有關廖仲愷的生平事跡的著作和文獻資料出版非常少。廖仲愷犧牲已經半個多世紀,至今還沒有一本比較完整的、學術性的傳記。二十年代中期後流傳下來的幾篇小傳,如鄒魯編著的《中國國民黨史稿》中的《廖仲愷傳》、《廖仲愷先生哀思錄》中的《廖仲愷先生傳略》和《革命先烈傳記》中的《廖仲愷》等,除存在觀點歧誤外,內容均嫌過簡,於廖仲愷的一些重要事跡語焉不詳,甚至含糊不清;有關他的革命精神和高風亮節,以及勤勞廉潔的崇高品德等方面,更是極少涉及,因而不足以反映傳主的大德和完整形象。至於廖仲愷的著述,則散失很多。彙編成集的,解放前有1926年和1929年出版的《廖仲愷集》及《廖仲愷全集》,但內容極不完備,且有不少訛誤。新中國建立後,1963年5月出版的《廖仲愷集》,從《星期評論》、上海《民國日報》以及當年出版的有關書刊中補充了一些材料,雖仍有欠缺,也存在一些舛誤,但不失為目前較好的一本集子。為了撰寫廖仲愷傳,著者近幾年來在京、穗、滬、寧、漢等地進行了較廣泛的文獻資料蒐集和調查問,但因時隔半個多世紀,蒐集非易,調查更難,所據資料仍感不足;有的資料也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地研究。所以,本書只是對廖仲愷生平的初步探討,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批評指正。本書寫作過程中,曾得到宋慶齡同志的熱情關懷,並親筆題簽書名。現在 ,謹借本書的出版,表示對她的深切懷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