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刊是全國創辦最早的水土保持專業期刊。立足山西,面向全國,積極宣傳有關水土保持方針政策,及時報導最新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大力普及水土保持實用技術,廣泛開展水土保持學術討論,交流介紹各地小流域治理的新鮮經驗,集學術性、資源性、實用性為一體。
歷史
背景
1973年4月,延安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之後,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和各地(市)水土保持試驗站相繼恢復。為適應水土保持工作發展的需要,宣傳推廣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和先進治理典型,提高治理效益,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於1974年9月,率先創辦全國最早的水土保持科技雜誌——《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刊物的創辦,在宣傳黨和國家的水土保持方針政策、普及水土保持基礎知識、推廣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和先進經驗、開展有關水土保持學術討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水土保持事業的健康發展,受到了有關方面的好評。《山西水土保持科技》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時期。一、內部交流時期(1974~1985)
1974~1981年,《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共出版17期,編髮文稿148篇,刊登照片17幅。8年來,刊物報導水力沖填築壩、新修梯田培肥增產措施、機械化修梯田、蘋果樹腐爛病防治、雁右一號野豌豆推廣、蘋果提早結果技術、紅土荒坡造林、優質牧草栽培利用、抗旱豐產溝、晉西水土流失規律及治理效益、逐步回歸分析在土壤侵蝕預報中的套用等科技成果;宣傳了陽高縣大泉山、離石縣王家溝、河曲縣曲峪和南曲溝、中陽縣高家溝、吉縣柳溝、苛嵐縣飛播林草、隰縣殘塬溝壑區治理、右玉縣李洪河治理等水土保持治理模式與經驗,刊登了恢復植被是黃土高原的治本措施、按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是加快西山建設的有效途徑、貫徹“地蓄外補”方略是發展西山地區山地水利必由之路等頗有見地的學術論文。
該階段每年出版的期數不固定,1974年僅出版1期,有的年出版2期或3期,且各期的雜誌頁碼也不一致,多的達67頁,少的僅30頁。每期印數一般為1 000冊,最多的一期印數達3 000冊。封面設計單一,全部是紅、藍、黑三色套印。刊物的發行方式是內部交換和無償贈閱。
1982年,為適應全省戶包治理小流域迅速發展的形勢需要,經省水利廳研究決定,《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易名為《山西水土保持》,易名後的刊物系綜合性季刊,由山西省水利廳水保局和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協作出版,省水保局負責指導性稿件,省水保所負責科技類稿件。刊物仍是內部交換和無償贈閱。
1982、1983年,《山西水土保持》共出版9期(含增刊1期),刊發文章197篇。其中:指導性稿件85篇,占總篇數的43%;科技類稿件71篇,占36%;簡訊類稿件37篇,占19%;其他類稿件占2%。刊發圖片73幅。2年來,刊物重點宣傳了戶包治理小流域責任制、國務院發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條例》、全國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會議和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會議的有關政策、法規與指導性檔案,報導了利用陸地衛星像片目視解譯編制1:50萬地貌類型圖、回歸分析在淤地壩庫容計算中的套用、緩坡橫向推土修梯田、油松更替小葉楊、人工模擬降雨進行水土流失測驗、農田防護林網效益觀測研究、不同機具修梯田、飛播造林種草等科技新成果,介紹了離石縣劉家灣綜合治理、右玉縣生物開發綜合治理、左雲縣農工綜合發展加速水土保持建設、興縣從基本農田入手實行綜合治理、靜樂縣王明灘封山育林、中陽縣正卜嘴推廣豐產溝耕作法連年獲豐收、河曲縣舊縣公社推廣以戶承包治理小流域、陵川縣老西溝流域綜合治理、晉東南梯田地埂栽桑等典型治理經驗,刊登了《關於以戶承包治理小流域發展趨勢的估計》、《發展山區生產要注重有機旱作農業》、《小流域治理的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效果》、《晉西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生態系統》、《為改善西山生態環境應大力營造生物地埂》、《檸條的綜合利用調查報告》、《關於呂梁地區陡坡開荒、毀林毀草開荒的調查報告》等學術論文與調查報告,及時報導了各地的水土保持動態,普及了水土保持基礎知識。改刊後,刊期固定,每季1期,特殊情況下出增刊,每期印刷2 000冊左右,每期60~90頁,最多達134頁。為辦好雜誌,省水保所設定了編輯室,編校人員相對固定,刊物質量有很大提高。
1984年,經研究《山西水土保持》仍恢復成《山西水土保持科技》,由省水保所主辦。復刊後的《山西水土保持科技》為季刊,每期48頁,於每季最後一個月的25日出版,結束了不定期、不定時、不定頁碼的辦刊歷史。2年中共出刊10期(包括增刊2期),刊發文章137篇,其中科技類稿件占到83.2%,圖片135幅,其他類稿件僅占16.8%。此階段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由省水保所所長擔任編委會主任併兼主編,編輯室設專職編輯3名(包括1名美術編輯),室外設兼職編輯4名,臨時聘用工作人員2名。刊物開闢了學術探討、綜合論述、工程措施、林草措施、旱地農業、兩戶之友、新技術普及、水保講座、譯文、簡訊動態、調查報告、攝影報導等欄目,每期印數5 000冊,發行仍為內部交換和贈閱,發行面大為擴大,已發行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外省計287個單位,本省438個單位,本省山區縣發行到各個鄉鎮。給全國240余名有關專家、學者贈送了刊物,與10多個相關期刊進行了交換,建立起通訊網路,聘請通訊員80余名。
二、公開發行時期(1986~1997)
在刊物內部發行的後期,省內外一些單位和讀者來信要求刊物面向全國公開發行。1985年7月,省科委批准了編輯部關於要求公開發行的申請。1985年8月,編輯部在省出版總社出版事業管理處正式辦理了出版登記手續,從1986年起正式向全國公開發行。
刊物公開發行伊始,由於上年度沒有來得及辦理郵局發行手續,故1986年仍為自辦發行。為提高發行量,編輯部於1985年11月印製了《歡迎訂閱〈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宣傳資料發往全國各地,省水利廳水保局向本省各水利水保部門發文,要求積極訂閱《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86年發行量1 485份,其中本省發行1 371份,占訂閱總份數的92.3%。陝西、山東、北京、河北、四川、寧夏、甘肅、雲南等省有關單位也訂閱本刊,加上與有關情報資料網路交換和贈閱,實際發行量為2 600余份。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公開發行後仍為季刊,分別於2、5、8、11月的25日出版。刊物為16開本,封面、封底彩色圖片,封二、封三黑白圖片,每期48頁。刊物的宗旨是:立足山西,面向全國,面向基層,集政策性、指導性、針對性、學術性、實用性、及時性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土保持科技普及刊物。
1986年3月,編輯部在太原召開了《山西水土保持科技》編委擴大會議,成立了新的編委會,加強了通訊聯絡,擴大了宣傳發行。編委會主任由省水利廳副廳長李建國擔任,編委會副主任由省水利廳水保局副局長孫建軒、省水保所所長王福堂、省水保勘測規劃設計隊主任工程師王廣任擔任,王福堂兼任總編輯,梁象武、王廣任任副總編輯。編輯部還聘請北京林學院水土保持系教授王禮先、黃河中游治理局總工程師劉萬銓、省水利廳水利專家曹素濱、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沁文4人擔任顧問。山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吸納《山西水土保持科技》編輯部為團體會員。為提高辦刊質量,針對存在的問題,編輯部在刊物上發表了《數據要力求準確》、《自覺使用法定計量單位》兩篇文章。刊物於1987年起由呂梁地區郵電局發行,郵發代號22-93。由於編輯出版方向明確,人員穩定,編校印質量不斷提高,故發行量逐步上升。1987年發行量1 528份,以後逐年增加,到1990年發行量達到8 014份,1991年以後,刊物年發行量1 000~1 500份,加上交換和贈閱的,實際發行量為2 200~2700份。
刊物定價變化情況是,1987~1990年,每冊定價0.30元,年價1.20元;1991年每冊定價調整為0.60元,年價2.40元;1996年再次調價為每冊1.20元,年價4.80元。
為集中報導某一地區水土保持治理做法和經驗,刊物從1987年起開始組發地、縣專稿。至1996年,共組發了呂梁、忻州、晉中、臨汾、雁北、運城、晉城、太原、長治9個地市和寧武、嵐縣、靜樂、石樓等7縣及臨汾、太原、長治、忻州4個水保科研所站的專稿。
1986年成立的編委會,由於人員離退休和工作變動,經省水利廳主管領導同意,於1990年9月調整了編委會。新的編委會由20人組成,省水利廳副廳長孫建軒任編委會主任,省水保局局長張樹德和省水保所所長( 馬國順)任編委會副主任,省水保所總工程師王福堂繼續任總編,梁象武、楊才敏任副總編。
針對刊物讀者不少是基層小流域承包戶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實際,從1986年第2期開始,在刊物中增加彩色插頁,加大圖片的報導分量。1987~1988年,共增發了8個插頁,刊登圖片134幅,直觀地報導了各地水保動態和有關治理技術。
此階段,刊物在報導方向上加大了對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水土保持與脫貧致富、水土保持與山區經濟持續發展、“四荒”地拍賣治理、生態農業建設、工礦與項目建設區新的水土流失預防等報導內容。
為廣泛徵求讀者對刊物的意見,為給廣大讀者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1988年11月編輯部發出了有18個提問的“讀者徵詢意見表”。收到讀者反饋意見後,編輯部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在文章安排上重視了長短結合、學術性與技術性結合、知識性與資料性結合,使刊物更加適應不同層次的讀者要求。
能源化工類報刊雜誌(三)
現代社會,已經離不開能源化工。就讓我們盤點一下能源化工類報刊雜誌。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信息模組、圖片、參考資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