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山

大泉山坐落於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大白登鎮,距縣城南12.5公里處,是西嶺村的一座土石山,海拔1200米。

大泉山坐落於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大白登鎮,距縣城南12.5公里處,是西嶺村的一座土石山,海拔1200米。山腰有座奶奶廟,由於山是荒山,溝是荒溝,廟已多少年斷了香火。1938年一個名叫張鳳林的人游落這裡,棲身廟中,以開小塊荒坡渡日。為保水土不受風沙侵襲,洪水沖刷,他一邊觀察,一邊治理。他用打溝頭埂、谷坊、挖魚鏻坑的辦法,分散山坡上的雨水,用壓條植樹的辦法保持水土,減弱風沙對作物的侵害。正在他摸出門道時,1945年,大同市天鎮縣人高進才也流落到此,與他結伴。二人相互研究,共同努力,使大泉山披上綠裝,過去連山柴蒿草不長的荒山荒溝變成楊柳成林,花果滿山的世外桃源。新中國成立初,張、高二人和溝東面鳳凰山上的西嶺村搞起互助組,並把治理水土流失的經驗在組推廣,開始治理大泉山周圍的鳳凰山等5座荒山。1952年,十區區委領導發現大泉山及西嶺治理荒山的作法很好,遂將這一情況報告縣委,縣委即派人初步總結了大泉山的經驗。時任縣委副書記的王進對此十分重視,除深入調查,現場指導外,還將大泉山的經驗進一步條理、完善,組織民眾在實踐中深化,從理論上高度認識。1955年1 月,他擔任縣委書記後,很快在全縣提出學習大泉山水土保持經驗,組織全縣幹部到大泉山參觀。同時撰寫《看,大泉山變了樣子!》一文,報告省和中央。大泉山經驗引起各級領導和中國科學院的高度重視。9月25日著名學者竺可楨、林鎔、張及鳳等8人深入大泉山專門進行考察。10月中旬,雁北專署組織左、右、平三區縣164個鄉的鄉村幹部、民眾968人,分兩批到大泉山參觀學習。同時,省委也開始組織有關人員前來參觀指導。10月下旬,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結束後,組織廣東、四川、福建、浙江、安徽、湖北、江蘇、甘肅、陝西、遼寧10省代表17人和水利部3人於21日到達陽高,22日對大泉山作了較詳細的參觀。
11月1日,毛主席對《看,大泉山變了樣子!》一文作出批示,號召一切有水土流失問題的地方照大泉山的樣子去解決問題。批示發表後,全國到大泉山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到1956年3月初,全國到大泉山參觀的有13個省(區)8779人。為做好參觀接待工作,縣委在大泉山設立接待站,並開辦了大泉山展覽館,將治理水土流失的經驗條理化、系統化,滿足了參觀者願望。大泉山經驗也引起國外專家的興趣。1956年5月19日,蘇聯水保專家凱司·阿爾曼德考察大泉山,為高進才同志題字:我們拜訪了勞動英雄高進才同志的家,參觀了他的勞動成果,我們認為這些成果可以成為本區農民的榜樣。5月24日蘇聯專家查斯拉夫斯基考察大泉山。
大泉山在全國出了名。本縣大規模推廣大泉山經驗,到1959年,全縣荒山荒坡治理面積達72餘萬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百萬畝。1957年,大泉山受到國務院表彰。1959年,陽高縣受到國務院嘉獎,在全國水土保持會議上,陽高縣榮獲特別獎。
60年代初的嚴重乾旱和嚴重困難,使推廣大泉山經驗工作受到影響,特別是四清運動開始後,大泉山經驗的發現者、推廣者王進受到打擊,這一工作一度被忽視,全縣水土保持控制面積因此縮小。
但大泉山經驗具有典型意義,他的深入推廣很快同農業學大寨運動結合起來。本縣每年組織幹部支援大泉山建設。1967年,縣“三代會”作出《關於進一步在全縣開展學習大寨運動的決議》和《關於學習大泉山的決議》。
在以後的幾十年里,陽高縣各級領導注意從本地實際出發,推廣大泉山經驗,頑強地與大自然作鬥爭,歷任縣委領導,堅持抓大泉山建設的大泉山經驗的推廣。並結合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退耕還林項目、二十一世紀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項目等大型生態項目,加快全縣生態建設。“十五”期末,全縣生態治理面積52.2千公頃,林草覆蓋率已達29.7 %。數十年來,大泉山人自強不息,堅持不懈,苦幹實幹,對山溝坡渠展開持續全面的治理,使昔日滿目蒼涼、溝壑縱橫的大泉山變成如今林茂草盛、各業興旺的新家園。取得這樣的成績,如果沒有一種敢闖敢幹,沒有一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是萬萬辦不到的。
2009年,縣委作出了《關於在全縣大力開展學習弘揚“右玉精神”和“大泉山精神”的決定》,大泉山水土保持的做法和經驗以及長期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提煉,成為現今的“大泉山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艱苦奮鬥創新業”的精神,成為了今天陽高人民實現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弘揚大泉山精神,再造秀美山川”正迴蕩在陽高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激勵著每一個陽高人民心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