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武林中盛傳,誰能同時擁有屠龍刀和倚天劍,就將得知隱藏其中的巨大玄密,由此引發了武林中對於屠龍刀和倚天劍的爭奪,武當祖師張三豐的三弟子俞岱岩奉師命令下山扶弱濟貧,卻不慎捲入到海鹽幫與海沙派搶奪屠龍刀的爭戰中,遭人暗算致殘,五弟子張翠山在尋找真兇的途中遇到天鷹教的段素素,兩個深知正邪兩教不共戴天卻暗生情愫…
【作品簡介】
《倚天屠龍記》,金庸武俠小說,著於1961年,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現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該書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敘述武當弟子張無忌的江湖生涯,表現眾武林豪傑質樸自然,形態各異的精神風貌,展現其不可替代的人格力量。
[編輯本段
【內容簡介】
張無忌的父母張翠山和殷素素因無意中捲入屠龍刀而起的江湖紛爭,與金毛獅王謝遜一同被迫流落至極北大洋中的一個荒島,在那兒生下了他,並叫無忌認謝遜作義父。張無忌過了幾年遠離塵囂、無憂無慮的生活,九歲時隨父母回歸中土,江湖人士為找謝遜報仇或為搶奪謝遜手上的屠龍寶刀,致使無忌一家三口厄運接踵而至。父母不願說出謝遜下落,雙雙自刎身亡,自己又身受玄冥神掌之傷,寒毒深入腑臟,連醫術通神的蝶谷醫仙胡青牛也無能為力。身遭如此慘痛變故的張無忌竟泰然處之,既不思為父母報仇,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也並不恐懼。自十二歲入蝴蝶谷求醫至十四歲出谷,他雖然又經歷了不少江湖風浪,活得倒也自由自在。十四歲的張無忌護送峨嵋女俠紀曉芙的女兒楊不悔遠赴崑崙山尋父楊逍,從此才真正踏入了身不由己的江湖。
一路上歷盡艱險,先前張無忌曾救治過的許多武林人物竟一一反噬,恩將仇報。張無忌幾番以身相代,終於保得年幼無知的楊不悔回到了父親身邊。不久因救治一隻受傷的小猴,張無忌又一次落入惡人之手。待得脫困,他因禍得福,進入了一個群山環抱的翠谷,與海外荒島相似,又是一處世外桃源。張無忌本打算在此安度餘生,不料無意中得到了一部久已失傳的武功秘籍《九陽真經》,抱著打發無聊歲月,成固可喜辱敗亦無憂的念頭,短短五年中他即練成了這項神功,而體內的寒毒也不知不覺地被驅除殆盡。
二十歲的張無忌重入江湖,既不想成名也沒打算替父母和自己報仇,一心一意只想去海外荒島與義父團聚,但終究身不由己。在西域大漠中身受峨嵋掌門滅絕師太三記重手,以重傷之軀救了明教一群教徒;六大門派圍剿光明頂明教總舵,機緣巧合使張無忌知曉一切恩怨都是由與明教前任教主陽頂天的夫人有私情的成昆挑撥而起。他為了化解這場誤會,出手協助明教與各派高手相抗,九死一生,情況危急,加之迫於明教上下的盛情而被推上了教主的高位。在明教之中張無忌武功最高,此外還有明教四大法王:金毛獅王、青翼蝠王、白眉鷹王、紫衫龍王。此後更陷入了無數的武林糾葛,不由自主地周鏇於各色人等之中。保護師門,起兵反元,搭救義父,清解恩仇,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弄得他精疲力盡。雖然自己身負絕世武功,又有明教的龐大勢力作後盾,張無忌仍是步步荊棘,吃盡了苦頭。
義父謝遜了卻恩仇後出家少林寺,最後絕了張無忌安享天倫的唯一奢望。等到明教將要打下江山時,張無忌又一次為人所算:曾於少年張無忌有過救命之恩的明教大將朱元璋設下極陰毒的陷阱,使張無忌誤以為徐達、常遇春等故友背叛於他,意圖篡權,令張無忌自己心灰意冷,主動辭去了明教教主的職位。自此張無忌對江湖生涯再無半分留戀,悄然攜妻歸隱了,但想起故友的背叛還是常常憂愁。
【版本考證】
金庸曾大幅修改過《倚天屠龍記》,現在流傳最廣的是第二版,最新的還有第三版。金庸的第一版倚天原著中,趙敏叫“趙明”、陽頂天叫“陽破天”,最明顯的差異是張無忌得到九陽真經的那個絕谷中的血蛙,這是第一版才有的情節,第二版就刪掉了。第一版張三豐帶無忌上少林求九陽神功時,有圓真傳少林九陽功秘訣給無忌的情節,圓真當然不願傳給無忌,只是快速的念了一遍口訣,不料無忌就一字不漏的記住了,圓真還故意把無忌的經脈打通,使得他的寒毒侵入陰脈,這個情節第二版也刪了。而周芷若最後出家為尼,也是第一版的結局,也是台視版〈倚天〉所用結局。
【作品評析】
除張無忌外,書中還著力刻畫了許多性情各異的武林人物,如金毛獅王謝遜,紫衫龍王金花婆婆,汝陽王郡主趙敏及蛛兒、小昭、周芷若等,無不形象生動,個性鮮明,是福是禍,均自性情而生,非正邪是非所能一言以蔽。通過對這些人物各自生活歷程及命運的抒寫,作者寄寓了與其歷史背景同樣宏大的文化內涵,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各家精髓不露痕跡地化入筆下的人生情事,不動聲色地衍生開去,自然而從容地表現出古老文化的現代滋力。全書語言流暢、練達,結構宏大而又精細,情節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故事發展往往出人意表而又從容不迫,實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經典作品,《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為“射鵰三部曲。”
不少的讀者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作為“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的《倚天屠龍記》,似乎與前兩部並無多大關係,可以說是完全獨立的另一部小說,又何以一定要說是“射鵰三部曲”中的一部呢?---一來,這部書中的故事發生於前兩部書中故事的近百年之後,可以說已是時代久遠、人事皆非;二來是這部書中的主要人物與前兩部書中人物並無什麼了不得的關係,不象《神鵰俠侶》中的大俠楊過乃是前一部書中人物楊鐵心及楊康之後人,是大俠郭靖的義侄;且《射鵰英雄傳》中的許多人物如郭靖、黃蓉、東邪、西毒、南帝(改為南僧)、北丐、裘千仞、周伯通等等,在《神鵰俠侶》一書中都還存在並且構成《神鵰俠侶》的重要情節及人物關係網路。而相比之下,在《倚天屠龍記》中,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傳承關係”。唯獨有一位郭襄在《倚天屠龍記》的第一口中晃了一晃又“神龍見首不見尾”了。而在小說《神鵰俠侶》中最末一回出現的一個十多歲的少林小廝張君寶,可以說是個完全不被人注意的,是一位可有可無的人物。固然,這一張君寶便是《倚天屠龍記》中的一代武學大宗師武當派的開山鼻祖、小說主人公張無忌的師爺張三豐,在這部小說中,他已是百歲有餘矣!按說這也算不上有什麼了不得的“人物關係”。正如《飛狐外傳》中就有《書劍恩仇錄》中的人物如“紅花會群雄”等等,但《飛狐外傳》卻並不是《書劍恩仇錄》的“後傳”,也不是它的“外傳”;三來,這三部曲的前兩部之中不僅時代相接、人物相因相繼,且其書名中都有一個“雕”字,而其小說中亦都有雕的出現(固然“神鵰”非“射鵰”之雕)而在《倚天屠龍記》中卻並沒有將“雕”列入書名,小說里亦沒有雕影。
其實,要說這三部曲之成立,不僅是可以的,而且還有一定的充足的理由。只不過,這三部曲的名稱最好不叫做“射鵰三部曲”,而叫做“英雄三部曲”。---第一部《射鵰英雄傳》又名《大漠英雄傳》,因是寫郭靖等英雄生於大漠,集於華山;生於江湖,功在社稷的故事;而其第二部《神鵰俠侶》則是寫神鵰俠楊過等英雄成長的經歷。同樣生於江湖而功於社稷,生於苦難而成於華山之巔;第三部《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等英雄人物亦同樣是可以“屠龍”,並且“倚天”,行俠於江湖、救民於水火的俠之大者。---“俠之大者”正是這“英雄三部曲”最為相似之處。明眼人都或許會看到,在此“英雄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完成之後,金庸筆下的人物固然還有俠與非俠、義與不義之分別,然而卻已沒有了那種“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純粹的英雄風範。《天龍八部》中的蕭峰與段譽等人亦可稱得上是大俠,卻已不再是如此“英雄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那樣是一些理想的英雄,而是著重在其英雄人物的悲劇的命運及其不幸的人生。從而,我們不難證明,若論純粹的英雄、純粹的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則非此“英雄三部曲”的三位主人公莫屬。進而,我們既然可以將之稱為“英雄三部曲”
而稱之為“射鵰三部曲”亦無不可了。射鵰的固是英雄、攜雕的亦是英雄,而不射鵰亦不攜雕的張無忌同樣也是英雄。正是“英雄何必盡射鵰”?因此,論及“血緣關係”,這三部小說自是最為接近。稱之為“射鵰三部曲”或者“英雄三部曲”的真正原因亦正在此:三部小說塑造的都是真正的為國為民的大俠客大英雄。當然,他們並不是同一模式的英雄,而恰恰是三種不同的英雄,或者說是英雄的三種不同的典型模式:郭靖是一種、楊過是一種,張無忌則又是一種。---而這,則亦正是金庸寫此三部曲,亦是此三部小說成為“三部曲”的最好的理由了。
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誠樸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複雜,也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個性中固然頗有優點,缺點也很多,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楊過是絕對生動性的。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黃蓉來推動一下。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在愛情上,楊過對小龍女之死靡他,視社會規範如無物。郭靖在黃蓉與華箏公主之間搖擺,純粹是出於道德價值,在愛情上絕不猶疑。張無忌卻始終拖泥帶水,對於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個姑娘,似乎他對趙敏愛得最深,最後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到底愛哪一個姑娘更加多些?
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個性已寫成了這個樣子,一切發展全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已無法干預了。
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作了,最後也必定失敗……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
也許問題正在這裡。上述張無忌與郭靖、楊過三人性格上的不同,實際上並不是“同一層面”上的不同,而是在“性質上”的根本的不同。即,郭靖實際上是一位“正格”的人物,是一位理念的英雄---他是“大巧若拙”這一人格理想的化身---從而《射鵰英雄傳》較少有人間氣息,多半是“英雄神曲”般的理念故事;而楊過的性格中帶了三分風流血氣,看似已近人間,然而一來他的愛人本是“天上”小龍女下凡,二來他自己於深山大海中練武也漸漸脫離了煙火之氣而成了神話般的“神鵰俠”,算起來也是理念英雄,只不過是“改邪歸正”的大英雄罷啦,而《神鵰俠侶》便也成了“半部天上半部人間”的小說。
相比之下,張無忌的經歷雖然或許比之郭靖與楊過更加傳奇、更加曲折,然而就其形象本身而言,他已經“人間化”了。他既不是一位“先天理性、大巧若拙”的化身,也不是一位“由邪入正,改邪歸正”的典型,而是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性格複雜的大活人。而《倚天屠龍記》中的故事,雖看上去依然是神兮兮的傳奇色彩濃厚,然而它的“氣味”已是人間煙火氣。
總之,或許有人認為“射鵰三部曲”中以《射鵰英雄傳》最為“正宗”,因而最好;或許另一些人則會認為《神鵰俠侶》比《射鵰英雄傳》寫得更為奇絕深沉,風光宜人,因而最妙;而或許亦會有人更愛看《倚天屠龍記》……。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承認這三部小說各有千秋。而其各有千秋的真正原因乃在於作者在不斷地求新求變,而不是將一個故事拖長,將一乾成型的人物不斷地敷衍鋪展。這就比我們許多“系列小說”或“三部曲”之類要高明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