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花園住房裡,理查和他的妻子簡妮,為自己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發愁,更為如何在闊鄰居們面前維持種種排場
而苦惱。一個神秘婦人圖絲太太的到訪,徹底改變了這個家庭的一切……這齣劇由美國劇作家阿爾比根據同名劇作改編而來。人類有著太多的需要與夢想,社會有著太多的誘惑與陷阱。《屋外有花園》是一出寫實其表、荒誕其里的精妙之作。它從平常人身上剖析了人性中的危險基因,揭示了人類無法掙脫的精神悲劇:自己把自己毀滅。對當代人來說,《屋外有花園》可能是一面鏡子、一記警鐘。
基本信息
編劇:愛德華 ·阿爾比(美)
翻譯: 吳朱紅
導演: 高惠彬
舞美設計: 趙家培 燈光設計: 王瑞國
化妝設計: 任薇 服裝設計: 徐蘭冬
主要演員:
理查―――――孫紅雷
簡妮―――――楊青 李敏
羅傑―――――叢長川
傑克―――――焦剛 侯岩松
圖絲―――――劉丹 黃蕾
恰克―――――侯岩松 焦剛
貝羅―――――黃蕾 劉丹
吉爾―――――郭郅
路易絲――――劉暢
佩瑞―――――周寧朝
辛西婭――――李敏 楊青
劇情梗概
郊外,一幢典型的小康之家的房子,一對典型的平常人家的夫婦理查、簡妮,過著單調而平靜的生活。他們其實特想
過上“很多人嚮往的生活”,他們住進了價值不菲的房子,房子外有很大的花園,附近還有專供居住在這裡的大款們消費的俱樂部。
可是理查夫婦不是大款,他們沒有錢,他們生活拮据,力不能及:15歲的兒子要上私立學校、理查需要一台電動割草機、簡妮要在花園裡蓋一間養花草的溫室,他們還要請保姆、買新車所有這一切都太需要“錢”。
單身漢傑克是理查夫婦的鄰居,享受著叔叔留下的遺產,幷對理查他們心存好感,甚至暗戀著簡妮。他有個打算——將來要給理查夫婦50萬。不速之客圖絲太太上門送給簡妮一大疊錢,簡妮不肯收不名不白的錢,圖絲太太說這是預付的工錢,簡妮執意要知道到底是什麽樣的工作,因為“錢不是一切”。圖絲太太反問簡妮“難道錢不是一切”,她最終透露了這份實為應召女郎的工作,簡妮氣憤極了,趕走了圖絲太太,卻把那堆錢鎖進了抽屜……
半年以後,理查意外地收到一個郵包,裡面竟是一捆捆的錢,更叫理查驚詫的是,自己的家裡犄角旮旯還有更多的錢,一個難以讓人接受的事實在夫妻間公開了--簡妮真成了圖絲太太的手下的一員妓女,這些錢全是她“掙”來的,夫妻為此大吵大打起來……兒子羅傑的歸來,使夫婦倆不得不偃旗息鼓,開始為花園晚會作準備。
景色宜人的花園,客人陸續光臨,他們大談各自的草坪、花園、溫室、孩子上的學校,互相炫耀、攀比,十分自然。圖絲太太的突然出現,使理查發現今晚來的先生和太太們都和圖絲太太有著同樣的關係……傑克認出了當年在倫敦就從事妓女買賣的圖絲太太,幷說出在座的女士其實都是她手下的妓女這樣的事實,丈夫們在圖絲太太的指使下,把傑克打翻在地……人去園空,屋裡又只剩下理查和簡妮,兩人一邊商量,簡妮甚至幻想著要在圖絲太太安排的“新的工作地點”,在那屋外花園裡種上好看的花草,掩人耳目……
作者簡介
愛德華·阿爾比,於60年代出現在美國劇壇,他與同時代的幾位年輕劇作家一起,以大膽、反叛的藝術實踐將先鋒、
革新的戲劇思潮引入當時陷於刻板、平庸的美國劇壇,其活力和朝氣令美國觀眾耳目一新,從而使他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
1958年他寫成第一部話劇《動物園的故事》,顯示出卓越的戲劇天才和獨特的藝術個性,受到劇評界的重視。阿爾比在創作中恪守他的藝術觀:戲劇有兩項任務——第一,對人類狀況作出某種說明;第二,對他使用的藝術形式作出某種說明。在第一個方面,他著意批判現實;在第二個方面,他必須變革前人所使用過的藝術形式。應該說,在阿爾比的作品當中貫穿了他的藝術觀的影子,無論是早年使他聲譽鵲起、第一次榮獲托尼戲劇獎的《美國夢》,還是後來贏得普利茲獎的《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三個說大話的女人》等。阿爾比同時又是一位多產、充滿爭議的劇作家,是美國探索劇派的代表,總共獲得了三次普利茲獎和兩次托尼戲劇獎。1996年,美國甘迺迪中心授予他“終生成就獎”。1997年,柯林頓總統授予他“國家藝術成就獎”。《屋外有花園》1967年11月首演於紐約。
劇評
拷問當代人
劇場內布景寫實,想像中的花園沒有出現,相反屋內的陳設卻充斥著整個舞台。在簡妮和丈夫理查為經濟狀況以及如何維持在闊鄰居面前的種種排場所做的一番鋪墊後,一位從事皮肉生意的神秘婦人圖絲太太的突然造訪使得這個原本平靜的家庭從此陷入了噩夢。此時,第一個高潮出現了。在圖絲太太的誘迫和恐嚇下,簡妮最終背著丈夫成為了她手下的“姑娘”。無止境的貪慾與虛榮使得這個家庭一步步走向毀滅。
丈夫無意中發現了妻子賣淫的事實,但為維護名譽,他決定家庭晚會照常。但晚會中圖絲太太的出現又令理查身心震驚,原來幾位雍容華貴的女賓均為其手下的“姑娘”,而她們的丈夫又都無疑對此心知肚明。孫將雷將丈夫理查那無法擺脫的命運軌跡表現得令人震顫。他在說“雖然你不是惟一幹這個的女人,但你卻是惟一嫁給我的女人”時,幾近催人淚下。
雖然有些觀眾認為該劇在結尾時似乎讓人感覺到了對這種醜陋現象的社會認同,“人們應該習慣死亡”也讓人感覺有種宿命的論調,但其實深刻地揭露也許比給出結論的結局更具批判性。
不動聲色真荒誕
肯定是因為這些年來中國的先鋒戲劇用錯了力量的方向——在舞台美術設計領域下的功夫遠遠大於劇本內涵的開掘,所以從媒體到觀眾,對於一部話劇形式的興趣和關注度遠勝於該劇想要表達的思想,所以大家印象中的荒誕派和現代主義一定要是虛擬的舞台、寫意的道具、抽象的服飾、間離的表演……而當《屋外有花園》以充分寫實的置景出現在觀眾面前,“一點也不荒誕”的驚呼便一時四起了。
然而這還不夠荒誕嗎?一個又一個良家婦女下海賣笑,她們的丈夫卻表現得如此有悖人之常情。在種種不可理喻的表現之外,該劇關於人的欲望與道德、生存與良知的思辨以非常規的荒誕方式得到了充分的闡釋與表達。
……以往我們有不少打著“先鋒”、“實驗”旗號的話劇實際上只是形式上前衛花哨、炫目一點而已,就像花木蘭怎樣的戎裝也是一位女郎。而《屋外有花園》真的提升到了荒誕的境界,反而一派寫實景象,這種外在形式感上的不動聲色正是一種真正荒誕的表征。
還很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部好戲總有一些創作者是令人難忘的,就像《茶館》的于是之,《絕對信號》的林兆華,《狗爺兒涅》的林連昆,《天下第一樓》的何冀平等等。《屋外有花園》也讓我們記住了兩個人,一是譯者吳朱紅:過去一年裡話劇舞台形勢一派大好,而其中最激動人心的兩部重量級作品《紀念碑》和《屋外有花園》都出自她的譯筆,為中國觀眾睜開眼睛看世界做足了好事。二是主演孫紅雷:已經很久沒有在話劇舞台上看到如此氣定神閒、鎮得住台面的青年演員了。
惟激情不能挽救
多數激情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就像眼下正在上演的話劇《屋外有花園》。從一進劇場就覺得那座美國中產階級的標準住宅有過時的感覺。如果我們看這齣戲與它美國首演時同步,那我們一定會驚訝得一塌糊塗。楊青說,我們花了4萬美元買這所住宅,於是,他們夫婦倆把日子過得極為省儉,甚至要靠攢煙盒裡的優惠券換回更多的日用品。我聽到這兒就走神了,4萬美元,就是今天回龍觀的一套經濟適用房,據說第一期一搶而空。按楊青說的這個數,那裡住著多少“中產階級”啊!
就是這個錢數,攪得楊青和孫紅雷心神不寧。他說,我想要電動割草機,不能等到40歲後還用那種很吵的割草機;她說,我想要個溫室,你知道外面的切花有多貴?抽著劣質煙,有一點點物質欲望,也僅僅是想讓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學,問題不大啊,台下的觀眾有不少也正在經歷著這些呢。我又走神了,我為台上的布景走神,這座中產階級的住宅有著巨大的落地窗,但演員一走動我就看見那窗歪歪斜斜閃閃爍爍,原來是扇玻璃紙糊的窗。其窮氣和劇中人的日子有一拼,我就想,整齣戲的風格大概是寫實,但排話劇又沒有錢,只好因陋就簡,那就別要那扇窗好不好,讓演員怎么說我們都能想像得出,您一實,反而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吹毛求疵起來您又說我們不理解你們排話劇錢緊的苦衷。
我們進劇場看什麼去了?不是去看美國劇作家“憤怒青年”式的說教,不是以他1967年的激進和不成熟來印證我們今天的生活與他劇作中的某些相似之處。無論在哪個時代,藝術家的思考都應該比觀眾更成熟些,比觀眾想得再多些,給觀眾啟發再多些,讓他們的感動再真切些。劇作家平起平坐的和我們一樣罵罵咧咧,哼哼唧唧,那我們不如回家自己和自己過意不去。《屋外有花園》就是這樣一部讓我們感覺不出新意的過時之作,它過多浪費了演員的激情,讓他們在活報劇式的結構中,在被潑了污水的人物形象上玩命思考哲學命題,觀眾一上來就明白的道理,他們要演一個晚上才肯揭開謎底,而觀眾就在花園的陷阱邊看掉下去的人矯揉造作地在那裡掙扎,中間還暗了好幾次場,燈一亮沒什麼大變化,桌子上鋪了檯布而已。沒有質量的情節繼續。
近來話劇舞台激情泛濫。一是許多演員還是看中話劇舞台,以為是演藝的最高境界,因此,攤上一個戲一個角色就玩命演,不惜大喊大叫;二是劇作實在沒有可看的,於是喧囂成了吸引觀眾的招牌。很為演員們難過,沒有創造力的激情就像《屋外有花園》里那組色彩鮮艷的沙發一樣,放在哪兒都行,搬走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