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利樞紐滲控工程建設實踐》

《小浪底水利樞紐滲控工程建設實踐》是由董德中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07年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小浪底水利樞紐滲控工程建設實踐》介紹了滲控工程的設計思想、施工特點,系統總結了蓄水初期滲漏處理的成功經驗,重點闡述了滲漏原因分析、滲漏途徑探測與研究,以及防滲處理措施等方面的經驗,對類似工程的建設管理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鑑價值。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黃河治理開發中的地位及複雜的地質條件,決定了其滲控工程的重要性和複雜性。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工程概況
第二節初期運用和發揮的效益
第三節樞紐滲控工程簡述
第二章滲控工程設計
第一節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
第二節大壩滲控體系
第三節滲控工程設計
第三章滲控工程施工
第一節河床基礎防滲施工
第二節兩岸山體防滲帷幕施工
第三節主壩填築施工
第四章水庫蓄水初期滲漏特性及滲控措施
第一節蓄水初期水庫滲漏情況
第二節蓄水初期滲漏特性分析
第三節蓄水初期滲控工程措施
第四節蓄水初期滲控工程措施實施效果
第五章滲漏途徑的探測與研究
第一節探測方法及原理
第二節地球物理探測
第三節溫度場與電導分析
第四節同位素示蹤廣義稀釋方法測定地下水流
第五節環境同位素和水化學分析
第六節密度、水位、呂容值及排水量的分析
第七節連通試驗
第八節探測主要結論
第六章滲控補強加固工程措施
第一節滲控補強加固工程措施概述
第二節滲控補強加固工程施工
第七章滲漏對建築物安全穩定性影響評價分析
第一節滲漏處理的效果分析
第二節水庫正常蓄水位時滲漏量預測
第三節滲漏對建築物安全穩定性影響分析
第四節滲漏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性評價
第八章滲控工程措施採用的新技術
第一節主壩混凝土防滲牆施工技術
第二節主壩基礎灌漿施工技術
第三節高壓鏇噴灌漿施工技術
第四節主壩填築施工技術
第九章結論

前言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40km黃河最後一道峽谷出口處,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130km,下距鄭州花園口128km,壩址處控制流域面積69.4萬km2,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是治理黃河的控制性骨幹工程之一。工程開發目標為“以防洪(包括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
小浪底水利樞紐為大(1)型工程,樞紐主要建築物為一級建築物,由大壩、泄洪排沙系統和引水發電系統組成。大壩為黏土斜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160m,壩頂長1667m;泄洪排沙系統包括進水塔群,3條直徑為14.5m的孔板消能泄洪洞,3條斷面尺寸為(10.0~10.5)m×(11.5~13.0)m的明流泄洪洞,3條直徑為6.5m的排沙洞,1座正常溢洪道和1座兩級消能的消力塘;引水發電系統包括6條直徑為7.8m的引水發電洞,1座長251.5m、跨度26.2m、最大開挖高度61.4m的地下廠房,1座主變室,1座尾水閘門室和3條斷面為12.0m×19.0m的尾水洞,1座6孔防淤閘,1座228.5m×153.0m的220kV地面式開關站,裝機容量l800MW,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5l億kWh。
小浪底水利樞紐主體工程於1994年9月12日開工建設,1997年10月28日實現大河截流,1999年10月25日水庫下閘蓄水,2000年1月9日第一台(6號)機組併網發電,2001年12月31日最後一台(1號)機組併網發電,主體工程全部完工。截至2006年12月31日。水庫最高蓄水位達到265.69m,距正常蓄水位275m僅差9.31m,樞紐所有建築物均投入了運行,巡視檢查和安全監測結果表明,樞紐各建築物運行正常。
小浪底水利樞紐初期蓄水運用以來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水庫及黃河下游已連續7年實現了安全度汛。特別是2003年“華西秋雨”期間,在與有關水庫聯合運用的情況下。減少了下游洪災損失約110億元;有效地解除了黃河下游凌汛災害;水庫至2006’年底共攔蓄泥沙20.6億m3,對下遊河道起到了有效的減淤作用;通過水庫調節保證了黃河下游不再斷流,提高了下游灌溉用水保證率,並為引黃濟津、引黃濟青、引黃濟淀提供了穩定水源;小浪底電站安裝了6台300MW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00MW,為河南電網調峰、調頻和保障電網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證了黃河下游及人海口的生。態需水量,顯著改善了黃河下游生態環境。
小浪底水利樞紐在滲控工程設計中,充分考慮黃河泥沙形成天然鋪蓋對防滲的有利作用,採用了以“垂直防滲為主、水平防滲為輔”的雙重防滲體系。壩基覆蓋層採用混凝土防滲牆防滲,通過內鋪蓋與水庫泥沙淤積形成的天然鋪蓋相連,作為水平輔助防滲體系。兩岸山體按照“前堵後排、堵排結合、以排為主”的滲控設計原則,除斷層區外均布置單排灌漿帷幕,並深入到相對弱透水岩層,形成懸掛帷幕;同時,為降低兩岸山體的地下水位,在灌漿帷幕後布置了排水系統。

精彩書摘

三、各種料的填築方法
(一)防滲料的填築方法 大壩防滲料分為5種料,主要包括心牆l區、心牆內防滲牆頂lA區、上游圍堰斜牆1B區、5區混合不透水內鋪蓋和右岸上游10區鋪蓋等。各種料的填築作業主要包括了水分調節、堆料、運輸、壩面作業、施工縫處理等。
防滲料的施工適應大機械作業,進度快,鋪料前首先檢查已壓實層表面的含水、刨毛是否合適,否則應充分灑水灑潤並重新刨毛,保證層間結合良好。鋪料採用進占法,平地機翻鬆平整表面,鋼釺結合目測的方法控制鋪料厚度。按平行壩軸線方向進行碾壓,壓實後進行質量檢測。在岸坡及儀器埋設等特殊部位,採用蛙夯或小型振動碾壓實。跨縫部位防止各種料的相互污染,保證防滲料的填築寬度。
(二)反濾料、過渡料的填築方法 反濾料(2A、2B、2c)和過渡料是大壩17種填築料中施工技術難度較大的兩類材料。反濾料和過渡料是按特定曲線要求生產的級配料,在堆料、卸料中都容易發生分離,特別是粗料含量較多的2B和3區料。在填築各工序中採用了以下一些方法以儘量減少分離:東河清加工廠成品料堆放時,要求每層堆料厚2m,並保持各種料堆之間距離大於10m;從成品料堆取料時,採用立采方式,將粗、細料混雜後裝運;卸料時,運料車從心牆區向堆石區,並根據車的容量和反濾區的寬度每車料分成2~3堆,每堆料間隔一定距離,以使料攤鋪後厚度滿足規定要求,顆粒總的趨勢是從心牆區向壩殼區由細到粗分布;用2.2m3反鏟將分堆卸下的料在攤鋪過程中進行反覆摻合,以使碾壓前反濾料和過渡料層均勻、消除分離。為了保證反濾料和過渡料區寬度,採用了每層經測量埋設邊界定線木樁的方法,並通過用2.2m3反鏟和人工清除污染料、修整邊界,特別是在臨時道路路口區域,以控制填築允許偏差,保持各料區清晰、準確的邊界線。 (三)堆石料、砂礫石料的填築方法 對壩殼堆石料(4A、4B、4c)及9區砂礫石料,採用運輸車到填料區按進占法鋪料;用反鏟挖除4區與3區料和岸坡基礎連線邊界處的大塊石料,並回填較細的塊石料;每層料鋪填時,9區料的厚度用插有標誌的鋼釺控制,堆石料的厚度用測量樁標明,中部用目測、尺量和必要時用定點測量覆核控制;堆石料分區填築時,控制先填區臨時坡不陡於1:1.75,後填區鋪料前,從先填區臨時坡面向里挖1m,露出壓實的新坡面,清除接縫面上的較大塊石,逐層填築並跨縫碾壓。
(四1護坡料的填築方法
護坡垂直坡面厚度為1.0~2.0m,以一定粒徑要求的塊石堆成,無壓實要求。護坡料填築按下列工序進行:壩料填築2.0~3.0m高后,經測量,每隔10m左右設一標明最外一種壩體填築料(堆石)的邊界和要求坡度的示坡樁;用2.2m3液壓反鏟按示坡樁修整堆石邊坡;自卸車直接將護坡料卸在坡面上;用2.2m3液壓反鏟鋪料,將大小塊石均勻鋪開,小料充填孔隙;用反鏟斗按垂直坡面方向拍打護坡料,壓實、擠密護坡堆石。
·查看全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