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遠》

《寄遠》

1.李白詩《寄遠》以抒發自己的情感,一切都在筆底當中。2.白居易詩《寄遠》是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詩中表現的全是對現實的描述。3.賈島詩《寄遠》抒寫了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4. 杜牧詩《寄遠》藝術形象或圖景內涵的多歧,是文章更富有韻味。

李白詩《寄遠》

作品信息

【名稱】《寄遠》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寄遠
長短春草綠,緣階如有情。
卷施心獨苦,抽卻死還生。
睹物知妾意,希君種後庭。
閒時當采掇,念此莫相輕。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李白像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白居易詩《寄遠》

作品信息

【名稱】《寄遠》
【年代】中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寄遠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
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
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
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作者簡介

白居易像白居易像

白居易 (772-846)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他的詩文流傳極為廣泛,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白居易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現存詩有2800多首,為唐代存詩數量最多的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賈島詩《寄遠》

作品信息

【名稱】《寄遠》
【年代】中唐
【作者】賈島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寄遠
別腸長鬱紆,豈能肥肌膚?
始知相結密,不及相結疏。
疏別恨應少,密別恨難祛。
門前南去水,中有北飛魚。
魚飛向北海,可以寄遠書。
不惜寄遠書,故人今在無?
華山岹嶢形,遙望齊平蕪。
況此數尺身,阻彼萬里途。
自非日月光,難以知子軀。

作品鑑賞

這首五言古詩,以《寄遠》為題,抒寫了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思念友人,別情郁憂。詩人開筆就寫得十分生動。他說,人有了別腸在腹中長期郁憂曲折的話,哪裡能長胖呢!出語形象,詞意深蘊。這不僅將整日對故人牽腸掛肚的思念的情狀表現了出來,而且也體示了詩人與故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和深情厚誼。接著,詩人對與朋友相交甚密和關係相疏的情景作了比較。表面上說過於親密不及疏遠一點好,實際上正從反面強調了因與故人關係親密造成了“恨難祛”的相別離情。這裡,“始知”表明詩人是從自己體驗來說的。同時,又通過正反映襯的方法,突出了對友人思念的情意。第二層,寫思念友人,寄書問候。古代傳說,鯉魚能夠傳遞書信。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此後有“魚書”之說。這裡,詩人由情及景來寫。由思念故人想到門前流水,由“南去水”想到“北飛魚”,再由魚想到“可以寄遠書”。詩人言魚,不用“游”而用“飛”,不僅狀其迅疾之貌,而且表達了詩人渴望與友人溝通信息的迫切心情。詩人借用傳說,發揮想像,使人意會到他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就像那“南去水”一樣悠悠不絕;而他渴念友人,又多么希望“北飛魚”能速遞遠書。這樣,詩的情調便由原先的思念一轉而為渴想了。第三層,寫思念故人,慮其存亡。詩人承續上面的詩意,又覺得寄書問候是可以的,但是又不知道友人是否還活在人世間。“故人今在無?”的疑惑,就是表達了這種情思。這也是對友人過分渴想而引發的一種必然的心理活動。在古代,親友之間音信的斷絕,皆為交通不便所造成。因此,詩人從空間著筆來寫。“岹嶢”,高峻貌。說華山的形勢固然十分高峻,但是遠遠望去也不過與雜草叢生的地面相齊。這是因為距離遙遠,從視覺上得到的印象。而與此相比,暌隔“萬里途”的“數尺身”的友人,那就更加微乎不見了。最後詩人以無奈的語氣說:“自非日月光,難以知子軀”。結尾處與開頭“別腸長鬱紆”呼應。一方面委婉地傾訴了自己別恨難遣、離情縈懷的心曲;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對故人的深切掛念,隱含著無限的擔慮。至此,詩的情調又從思念一轉而為掛慮了。這首詩在藝術上有自己的突出特點。一是把對故人思念之情寫得纏綿宛轉,迴旋往復,細緻地表現出詩人思念故人時心潮起伏的情狀。這正如詩人那鬱紆的別腸一樣,情思縈紆,感情深沉。二是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詩人以相交甚深與關係疏遠相比,以“岹嶢形”的華山與“數尺身”的故人比較,以“日月光”與詩人目力比較等等,既突出了抒情的內容,又增強了抒寫的感情色彩。

作者簡介

賈島像賈島像

賈島 (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房山)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飛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公元840年(開成五年)遷普州司倉參軍。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

杜牧詩《寄遠》

作品信息

【名稱】《寄遠》
【年代】中唐
【作者】杜牧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寄遠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作品譯文

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過,風吹得緊了,雲變得輕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內心孤寂迴轉的時候,那是誰家的女子在江邊的樓上倚欄眺望呢?

作品鑑賞

 這首詩收入《樊川外集》,題一作“南陵道中”。杜牧在文宗開成年間曾任宣州團練判官,南陵是宣州屬縣,詩大約就寫於任職宣州期間。
題稱“南陵道中”,沒有點明是陸路還是水程。從詩中描寫看,理解為水程似乎切當一些。前兩句分寫舟行所見水容天色。“漫悠悠”,見水面的平緩、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寂。一、二兩句之間,似有一個時間過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時的景象。過了一會,風變緊了,雲彩因為風的吹送變得稀薄而輕盈,天空顯得高遠,空氣中也散發著秋天的涼意。“欲變秋”的“欲”字,正表現出天氣變化的動態。從景物描寫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來的相對平靜變得有些騷屑不寧,由原來的一絲淡淡的孤寂進而感到有些清冷了。這些描寫,都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遙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麗的圖景,精神為之一爽,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但這幅圖景中的憑樓而望的紅袖女子,究竟是懷著閒適的心情覽眺江上景色,還是象溫庭筠詞中所寫的那位等待丈夫歸來的女子那樣,“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在望穿秋水地歷數江上歸舟呢?這一點,江上舟行的旅人並不清楚,自然也無法向讀者交待,只能渾涵地書其即目所見。但無論是閒眺還是望歸,對旅人都會有所觸動而引起各種不同的聯想。
在這裡,“紅袖憑江樓”的形象內涵的不確定,恰恰為聯想的豐富、詩味的雋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似乎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藝術形象或圖景內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點,相反地還是一種優點,因為它使詩的意境變得更富含蘊、更為渾融而耐人尋味,讀者也從這種多方面的尋味聯想中得到藝術欣賞上的滿足。當然,這種不確定仍然離不開“客心孤迥”這樣一個特定的情景,因此儘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聯想體味,但總的方向是大體相近的。這正是藝術的豐富與雜亂、含蓄與晦澀的一個重要區別。

作者簡介

杜牧像杜牧像

杜牧(803-853)晚唐傑出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