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洞霄宮》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 第二聯,“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宿洞霄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林逋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

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 

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作品賞析

洞霄宮在今浙江餘杭縣西南大滌洞,一向是遊覽勝地。道家認為大滌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夭柱觀,北宋改名洞霄宮。宋朝大臣退休,常掛個“提舉洞禪宮”的職街,可見它的名氣。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隱士,來此遊覽,寫下他的觀感。此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一開頭,“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是對整個環境和詩人整個心情先作一筆概括。洞霄宮建在大滌山上,他就先從山寫起。“不可盡”說明山之大,著一“秋”,字,點出時令。“亦無垠”是指詩人自己的心情。山上景多而美,一路觀賞不盡,他的欣快心情隨景而生,也隨景而變,一浪接一浪,所以說“無垠”。這兩句是總括,把客觀景物和內心感情先安頓一筆,藉此也引起讀者的注意。

第二聯,“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進入具體寫景。雖只有十個字,卻有幾個特點。第一,色彩絢麗。用了“碧”、“紅”、“青”、“白”四字,鋪開一幅彩繪,見得秋山秋水,一派鮮艷,毫不枯淡。第二,澗水在奔流,樹林有點染,一派活潑,一片生機,是活的景,不是死景。第三,澗是碧色,卻流紅葉;樹是青的,卻映白雲。強烈的對比,映襯,激射,十分明亮,十分絢爛。第四,“碧澗”是向下看,“青林”是抬頭看;“流紅葉”十分匆忙,“點白雲”十分悠閒。一俯一仰,一動一靜,詩人心情的徘徊起伏,已經表現在了言外。

第三聯也是具體寫景,但與上聯不同。上聯寫得絢麗,此聯寫得明淨;上聯著重安排景物,此聯暗地交代時間;上聯寫“澗流”,其聲清冷,此聯寫“亂蟬”,其聲噪鬧。“涼陰”說明日已西斜,“落日”已是時近黃昏,寫時間的流轉,層次分明。所以兩聯重點不同,疏密各異。至於兩聯的對仗工整,下字準確,輕重勻稱,也同樣能看出作者的細密功夫。

結末一聯,用意在點出題目的“宿”字。他是打算在山中過夜的,不過還未到就寢的時候。然而他已經想到枕上的情景了:洞霄宮種了許多芭蕉,看天氣又快要下雨,那雨打芭蕉的音響,一定又是很有韻味的。詩人故意發問:那么,誰能在枕上聽到呢?其實他是知道的,他能領略這種幽美的情韻,只是不曉得同聽此聲的還有哪些人罷了。

就這樣,詩是寫完了;然而詩人還留下了懸念,也就是沒有真正結束,讓讀者自己去追蹤尋味了。這也正好回應開頭那句“秋思亦無垠”,章法極為細密。

作者簡介

林逋(967—1028),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浪跡在江淮一帶,後歸杭州,隱居孤山二十年,種梅養鶴,終身不娶,也不做官。舊時稱其“梅妻鶴子”,卒謚和靖先生。其詩風格淡遠。與錢易范仲淹梅堯臣陳堯佐均有詩相酬答。有《林和靖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