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九仙山(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

《宿九仙山(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是由宋朝詩人蘇軾著作的。

作者

蘇軾

詩詞正文

風流王謝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餘漢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帳,夢繞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雲峰缺處涌冰輪。

作品賞析

蘇軾這首七律作於杭州通判任上,時年三十八。他本就好入名山遊覽,此時由於政治上的鬱郁不得志,便更加寄情山水,他曾說:“天教看盡浙西山”(《與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便留連”(《登惠山絕項望太湖》)這首詩便是他於1073年(熙寧六年)游賞九仙山、夜宿無量院所作。

九仙山,詩人於題下自註:“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無量院相傳為東晉葛洪、許邁煉丹處。首聯寫作者詩題自注中所說之事。一去,指王導、謝安離開人世。五百春,即五百年,舉其成數而言。東晉開國元勛王導與晉孝武帝時的“風流宰相謝安,二人既是政治家,又好登山臨水,蘇軾仰慕他們,因此特地從九仙之中提出他們二人作為代表,說具有超逸風度的王、謝二人,他們政事之暇,不喜處身人間煙火濃烈處,卻常好登山臨水,賞玩自然美景,稱得上是古代仙人式的游山客(“真”,就是仙的意思)。可是自從他們逝世以後,到這座仙山來游賞的風流人物很少,光陰如白駒過隙,山一空就是五百年。這兩句之中還含有詩人的言外之意:今日我逸興勃發,像王導、謝安那樣登覽此山,方使空山又有知音。

頷聯“玉室”句,《晉書·許邁傳》載,許邁在寫給友人王羲之的信中道:“自山陰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即此句的出處。金堂玉室,指華美的道觀,昔時仙人道士煉丹之地,已成佛寺——無量院。余漢士,指院內尚豎立著左元放等得道之士的泥塑偶像。“桃花”句,陶淵明《桃花源記》記武陵人尋訪到桃花源,遇居民“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秦人”,指這些居民,這裡代指王導、謝安等“九仙”,這一聯說,詩人白晝遊覽九仙山時,只見山上桃花盛開,山澗流水淙淙,清靜幽美,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仙境,不過那些“秦人”卻遍尋無著,唯在古玉室金堂之中,尚能瞻仰到左元放等人的塑像。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了。

頸聯點題。岩,高峻的山。白日盡興遊覽,晚上一進無量院,詩人便感到困憊不堪了,所以他趕忙鑽進帳內,倒在床上。在繚繞帳邊的濃郁香氣中,迷迷糊糊,酣然入睡。不料,日有所思,便夜有所夢,一進夢鄉,詩人恍恍惚惚,覺得自己又在那些數不清的高峻山峰之間游賞著,而山頂冷風凜凜,寒氣逼身。這裡“冷逼身”是一筆兼寫虛實二境。虛者,“冷逼身”是詩人夢中所感;實者,詩人睡在山上無量院中,山高而寒冷,又值深夜,冷風襲人,涼意傳導入夢,夢中人便覺得“冷逼身”了。

尾聯寫夜半賞月。冰輪,月亮。客,詩人自指,因其作客無量院,故稱。夜半時分,詩人正游於夢境之中,卻被無量院中老僧喚醒。原來老僧素知蘇軾遊興最濃,故而喚他起來領略美景。詩人趕快披衣出屋,在老僧的指點下,翹首仰望天宇,只見雲如峰群,緩緩移動,峰巒缺處湧出了一輪白玉盤一樣的圓月,影影綽綽,似見吳剛蟾蜍,疑非人間,詩人快樂得幾乎要“起舞弄清影”了。“雲蜂缺處涌冰輪”,清新自然,生動形象,是寫景名句,無量院中有冰輪閣,即因此句得名。

這首詩在作者面對美景、神交古時仙人的描寫之中,吐露了詩人帶著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去尋求慰藉的情懷。然而,它沒有露在詩的表面,而是織進了字裡行間,讀者須知人論世,方能體味得到。由此,這首詩也就比單純的游山詩,更富意趣了。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