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作者:李希貴著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4-1
版次:1
頁數:226 字數:140000 印刷時間:2006-8-1
紙張:膠版紙 印次:ISBN:9787561746240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李希貴,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歷任高密四中語文教師、班主任、副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山東師範大學研究生導師、山東省中語會副會長。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其中《語文實驗室計畫》被列為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計畫”,並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出版《教育藝術隨想錄》《中學語文教改實驗研究》等專著;在國家級報刊發表《讓語文素養融進血液》《一個教育局長的聽課手記》等二十多萬字;先後參與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教育部高中新課程實驗專家組,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等項工作。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齊魯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等稱號。
導讀領航
李希貴從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發現,很多學校看起來“直接服務於學生了,似乎把著眼點也全都放在學生身上了”,卻“拋開了教師”,他開始反思:“當強調學生主體、學生中心的時候,我們應當把教師放在一個什麼位置上?”
現在很多教師缺乏職業幸福感已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人僅僅把教書當做一種謀生手段。這種現實下,只強調學生主體而忽略對教師的關注,顯然不合時宜而且危險。因為,學生是教師的第一工作對象,教師沒有教育熱情,哪會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花心思?
關注學生首先應該從關注教師開始。為了實現“學生第一”的目標,李希貴提出“學生第二”,實際是對教育管理者的一種提醒: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了,教師自然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該書影響
《學生第二》這本教育管理隨筆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發表在各種教育報刊上的文字,是他的教育思考和感悟,也是他教育管理智慧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該書很多文章記錄的雖是點滴平常“小事”,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思考與實踐、真誠和睿智、深謀遠慮及開拓創新卻充分贏得了讀者。該書一經出版,“頓時成了教育界的讀書熱點”(《中國教育報》記者語),引發了廣泛的思考和討論:在現在的教育中,究竟應該把學生放在什麼樣的位置?在現在的教育中,管理究竟是要去做些什麼?
內容梗概及摘要
該書共九輯,分別是經營學校文化、打自己鮮明的旗幟、在校園裡創造市場、讓資源流向哪裡、學會終點思考、張揚教學個性、換藥不換湯、做希望經銷商、共同走過。全書共49篇隨筆,歸納起來,涉及了學校文化建設與經營、學校與市場、校園資源最佳化、教師及校長角色思考、校園改革等幾大類問題。
該書中很多篇目都是作者從自己當教師、當校長的實踐經歷中引發的思考。小事背後大“文章”。作者常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去審視教育,這使得他能跳出教育看教育,擦亮了“第三隻眼睛”,獲得了更多的靈感。
《學生第二》是其中一篇,作者從一則笑不起來的笑話入手,剪輯當今教師的生存狀態,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認為只有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才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否則,教師的動力不是來自於熱愛而僅僅來自於壓力,不可能完成“塑造人”這一崇高的職業目標。因此而提出的“學生第二”是站在教育管理者角度的提醒,關注教師應是教育管理者的基礎理念。這其實是對教育管理者的一個提醒,說到底還是為了幫助他們實現“學生第一”的目標。該篇實際是全書的基調和主題,為看似零散的各個篇章抹上了相同的底色。
教育案例精選及分析
(1)教師是實現校長教育理想的天使
成為“名局長”前,李希貴曾長期在基層進行教學和管理,這種經歷使他近距離接觸到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對教師的喜怒哀樂、對教師的無奈、不滿、憤懣、尷尬等種種心情容易有設身處地的體會,因而更能理解教師的生存狀態。
《學生第二》一篇中,他隨意剪輯了一組發生在校園裡的鏡頭:
第一個鏡頭:數學老師帶著一臉怒氣走進教室,因為分房子的事,他剛剛跟總務主任發生了一場唇槍舌劍的爭論。讓同學們莫名其妙的是,他一開始並沒有按教學進度講“不等式”,而是講起了社會的不公。這是他經常提到的一個話題,但今天的火藥味遠比平時要濃得多。同學們一邊聽課,一邊開始“防禦”,生怕把火力招惹到自己身上。儘管大家都變得特別乖,但仍有十幾個同學難逃“厄運”。
第二個鏡頭:因為教導處調整了檢查作業的標準而影響了化學老師的評分。今天,化學老師沒讓科代表去辦公室拿作業,而是親自抱來了全班的作業。他一臉陰沉地抽出了一份又一份他平時表揚過的學生的作業,開始了不同尋常的講評,一直把全班同學的腦袋全都批評到桌子下面。
第三個鏡頭:英語老師小孩發燒而一夜沒睡好,第一節課剛走進教室,就發現後面坐著幾名校領導,他一下子意識到,這是學校正在推行的領導“推門聽課”。想不到第一下就輪到自己了。小孩病了,沒人知道;家裡有事,沒人問一句,乘人之危的事倒都會做!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課上完的了。一直到第二天科代表沒交作業,才想起下課的時候忘記布置了,情緒一上來,莫名其妙地直到把科代表訓哭了才罷休……
這是不少教師的真實寫照。然而,李希貴筆調平和,流露出一份難得的理解與寬容。長期以來,人們總給教師冠上“春蠶”、“蠟燭”、“鋪路石”等辭彙,總是賦予教師使命和責任,總把教師當成神而不是人。其實,教師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各種缺點。
教師長年累月生活在學生中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心情不好,勢必影響學生的心情;他們感到不幸福,學生能好到哪裡去?如果教師被視為悲劇角色,只是為造就別人的幸福而獻身,而不是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我,他們從哪裡尋找長久的動力呢?
由此,李希貴提出:“學生第二”。言外之意,學校的管理者應該把教師放在第一位。教師是學校管理者的第一工作對象,學生又是教師的第一工作對象。“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教育管理者的首要責任,應該是致力於善待教師、培養教師的幸福感,這才算得上是教育的理性和管理的智慧。
套用建議一:教師的職業是塑造人,但只有“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教育管理者須擺正心態,把教師放在第一位,要致力於培養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管理者運用“學生第二”的手段,其目的是為了促使教師實現“學生第一”,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套用建議二:教師的幸福感包括職業幸福感、生活幸福感等多方面,教育管理者也要從多方面入手,如培育教師的職業自豪感、提供提升個人素質的機會、提高教師生活水平等等,要讓教師真正覺得當教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在校園裡創造市場
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用好這隻手,常能解決一些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校園裡也可以創造市場,李希貴舉了自己當校長時的兩個例子:
一個是對學校維修工人的管理。幾千人的學校,需要維修的物品比比皆是,而維修工人卻坐在辦公室里無動於衷。最初,他們只想辦法加強師生與維修人員的溝通,如設立維修聯繫箱、校內120等。開始還有些效果,時間長了便舊病復發。於是,他們想到了市場。首先根據校產的新舊程度,將校產劃分為一定的等級,把維修經費全部包乾到班級和部門,並規定結餘部分留作該部門、班級的自主活動經費。然後將維修人員的工資分為基礎工資、工作量工資和業績工資,後兩部分完全靠維修人員到班級、到部門、到校園的各個角落去發現自己的“工作量”和“工作業績”。從那以後,校園裡出現了人們感到新鮮的討價還價:班主任和辦幹部經常為維修一扇窗戶的價錢與維修工人“斤斤計較”;維修工作完成了,他們還不忘在“簽單”前檢查維修質量;維修工人把被服務部門簽過字的單子交到財務處,就可以領到對應的工資。這樣,維修工人坐不住了,他們不停地在學校里轉悠,發現有物品壞了,比主人還著急;學生和老師則變得格外呵護身邊的校產。
一個是對校醫的管理。除了緊急病,絕大多數學生就醫是在課前課後,如果學生上課了校醫才上班、學生剛放學校醫也下班,學生是很難見到校醫的。但若過分要求校醫早出晚歸,於情於理都不合適。怎么辦?他們首先改變了對校醫工作量和工作業績評價的方式,以接診的數量作為評價其工作的重要指標,然後又把安排作息時間的權利交給校醫自己。於是,很多過去不曾看到的景象出現了:有的校醫提前一兩個小時到學校,因為他家裡沒事,還因為他有早起的習慣;有的校醫避開師生的就餐時間,自己提前到食堂里用餐,然後拿出吃飯的時間讓師生就診……
很多人覺得市場與教育尤其是學校沒有什麼關係。也有人覺得學校是一塊“淨地”,不能與“市場”沾邊。實際市場在學校有其存在的價值,校園裡完全可以創造出市場並且藉助市場很好地解決一些“老大難”問題。上面兩個例子就是證明。
人們常說教育是一個產業,既然是產業,當然要有市場的意識。在學校適當引入市場、創造市場,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有了更多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可能。回頭看上面的兩個例子,我們會發現,市場被創造出來之後,無論是維修工人還是校醫,都更加注重為學生“服務”,學生的主人意識、主體地位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這當是管理者的智慧。
套用建議一:管理也好,做其他的事情也好,繞到了死角走不出去的時候,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打開自己的視野,不局限於一方天地,常能豁然開朗。
套用建議二:教育領域引入市場因素能幫助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管理者可以視需要在校園裡創造市場,但應注意,不是任何問題都可以用市場來解決的,一定要對症下藥。
(3)說說而已不能“而已”
“說說而已”是一種漫不經心、不負責任的態度。這種態度充當了“和稀泥”的角色,本來很好的規章制度、安排計畫,最終變成了“說說而已”。
李希貴在《說說而已不能“而已”》一篇中借用了美國一家學校關於“利用黑板”的幾項規定:
*檢查板書字型的大小,確定坐在最後一排的學生能看得清楚。
*利用上半部分。只有確定後排的學生不會被前排同學擋住時,才使用黑板的下半部分。
*列出上課計畫。將要討論的問題寫在黑板上,這樣,你對這些問題作出回答時,學生仍然能夠看到問題。
*在黑板上寫字,背對著學生時就不要再講課了。
*儘量課前在黑板上寫好板書內容,使學生對要上的課的內容綱要有個大致的了解。
*將學生的話寫在黑板上。
*讓學生有機會在黑板上寫字。
*慎用黑板擦。在擦去學生所說或所寫的觀點之前,再進一步強調這些觀點的價值。
之後,李希貴寫道:“簡明扼要,一共8條,條條叫我們當過教師的人不得不佩服其想得精明而周到。我們也有百年老校,也有開拓進取的學校領導,但對黑板的使用有誰如此認真地做過研究……”
這8條規定確實讓人汗顏。一個“利用黑板”的細節,考慮了方方面面,每條規定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出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反觀現實,從管理者的角度,沒有人這樣細緻地對黑板的使用進行研究;從教師的角度,也沒有人如此深入地思考怎樣更好的利用黑板。
管理者制定的要求不夠細緻,表面看是一種管理的不周到,實際還是對學生的不夠尊重;教師思考的不細緻,表面看是思考的問題,實際仍是對學生的不夠尊重,仍然是沒有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
可是,李希貴還有擔憂,很多人把很好的規定、制度只看作“說說而已”,一旦真的有人較真,便覺得很不適應。這裡又傳達了一個新的訊息:我們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究竟要不要較真?當然要。只是現在較真的人不多。較真,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認真負責的態度。教育管理者不較真,教師就不會較真;教師不較真,學生就不會較真。大家都不較真,最後就真的變成“說說而已”了。
套用建議一:尊重學生。無論教育管理者還是教師,都應秉持這種態度。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心,才會全情投入於教育事業。也唯有尊重學生,才可能細緻周到地為學生著想,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套用建議二:無論做人做事,“說說而已”都是很危險的。
對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啟迪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實際行動上應該從重視教師開始。
學校應有自己的校園文化,每個學校都可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都有密切的關係。
校長是管理者,是策劃者,應該站在高處,跳出來解決問題。
精彩語言輯錄
(1)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2)敢於在一些地方認輸,不是真的輸了,說到底還是為了贏。有所不為,是為了大有作為。
(3)改革者要有“大船”意識,其中既要有“艄公不努力,耽誤一船人”的緊迫感,更要有“萬人划船唱大風”的團隊文化。
(4)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5)沒有倉庫的學校是一種理想,它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學校里不應該有庫存起來的資源。
(6)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財富。一個聰明領導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去尋找那些放錯了位置的財富。
(7)牛同馬去賽跑,當然是牛輸了,但牛的失敗並不證明牛的無能,倒證明讓牛和馬去賽跑的人的無知。
(8)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
(9)管理者應當借鑒裁縫的做法:量體裁衣。
(10)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們的第三隻眼睛。
讀者評價
1、很好的一本書,推薦大家看看。這次買是第三本,被同事們收藏了兩本了,呵呵。
2、政府心中百姓第一,校長心中教師第一,教師心中學生第一,父母心中孩子第一,孩子心中父母第一,各人都有一份“第一”愛,我們的人與人之間會更幸福生活更美好!
3、讀了整本書,很多做法值得借鑑,是教育管理者應該認真去讀的一本好書。
4、拿到這本書之後是兩天之內讀完的,感覺作者所處了很多老師的心聲,當老師不容易,當一個領導認可的老師不容易,當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更不容易。班主任就更是難了! 這本書對學校的領導應該有一定的啟發,對一個普通老師來說,主要是精神上受益,對平常的工作也有少許的指導意義。
相關閱讀
李希貴
http://baike.baidu.com/view/748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