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壓力如何排除呢?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我的“三不主義”的第三條是“不嘀咕”,我認為一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溫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而溫馨則是需要培養的。培養之道,不出兩端,一真一忍而已。
“十年浩劫”以後,我成了陶淵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詩,我很欣賞。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我現在就是抱著這種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決不想成為行屍走肉。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季羨林
·《360°零死角的絕美自拍法》獨家54折熱賣>>·《我的第一本學習方法書》獨家特價搶購>>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作者簡介
季羨林,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0、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康莊鎮,2009年7月11日病逝於北京。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吐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季羨林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媒體評論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個人,人人都說他好,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極端圓滑的人,圓滑到琉璃球又能長出腳的程度。——季羨林
壓力如何排除呢?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我的“三不主義”的第三條是“不嘀咕”,我認為一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季羨林
溫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而溫馨則是需要培養的。培養之道,不出兩端,一真一忍而已。
——季羨林
“十年浩劫”以後,我成了陶淵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詩,我很欣賞。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季羨林
我現在就是抱著這種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決不想成為行屍走肉。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季羨林
目錄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不完滿才是人生
人生
再談人生
三論人生
走運與倒霉
牽就與適應
緣分與命運
謙虛與虛偽
做人與處世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論壓力
論朋友
論恐懼
論正義
論博士
論教授
論包裝
論“據理力爭”
論怪論
愛情
成功
容忍
毀譽
壞人
傻瓜
隔膜
忘
時間
老年
三思而行
世態炎涼
我們面對的現實
漫談倫理道德
漫談撒謊
慈善是道德的積累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
思想家與哲學家
真理愈辨愈明嗎
我害怕“天才”
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一切問題
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我的懷舊觀
我的座右銘
座右銘(老年時期)
我的美人觀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滿招損,謙受益
難得糊塗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希望27世紀家庭更美好
希望在你們身上
人生漫談
目中無人
人生小品
談孝
談禮貌
談老
老年談老
談老年(一)
談老年(二)
談老年(三)
老年十忌
再談老年
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再論包裝
一寸光陰不可輕
老年四“得”
贊“代溝”
老少之間
老馬識途
談所謂“老齡化社會”
養生無術是有術
長壽之道
長生不老
八十述懷
虎年抒懷
九十述懷
九十五歲初度
漫談“再少”問題——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賀春節
精彩書摘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颳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我看過一些文章,但自己並沒有參加進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本身就無意義,無價值,不如實實在在地乾幾件事好。
時光流逝,一轉眼,自己已經到瞭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我的預算。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眾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遠不如早一點離開人世這個是非之地,落一個耳根清淨。
那么,長壽就一點好處都沒有嗎?也不是的。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裡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過一生。
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於名韁,被縛於利索。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麼活過一生。
對這樣的芸芸眾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何處談起呢?
我自己也屬於芸芸眾生之列,也難免渾渾噩噩,並不比任何人高一絲一毫。如果想勉強找一點區別的話,那也是有的:我,當然還有一些別的人,對人生有一些想法,動過一點腦筋,而且自認這些想法是有點道理的。
我有些什麼想法呢?話要說得遠一點。當今世界上戰火紛飛,人慾橫流,“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一個十分不安定的時代。但是,對於人類的前途,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人類大同之域決不會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是沒有這一點東西,鏈子就組不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裡。
但是,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少數有識之士才能理解。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樑”,指的就是這種人。對於那些肚子裡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有如夏蟲不足以與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話說到這裡,我想把上面說的意思簡短扼要地歸納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不完滿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關於這一點,古今的民間諺語,文人詩句,說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岳(根據吳小如先生考證)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時常引用的,膾炙人口的。類似的例子還能夠舉出成百上千來。
這種說法適用於一切人,舊社會的皇帝老爺子也包括在裡面。他們君臨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可以為所欲為,殺人滅族,小事一端,按理說,他們不應該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然而,實際上,王位繼承,宮廷鬥爭,比民間殘酷萬倍。他們威儀儼然地坐在寶座上,如坐針氈。雖然捏造了“龍御上賓”這種神話,他們自己也並不相信。他們想方設法以求得長生不老,他們最怕“一旦魂斷,宮車晚出”。連英主如漢武帝、唐太宗之輩也不能“免俗”。漢武帝造承露金盤,妄想飲仙露以長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羅門的靈藥,期望藉此以不死。結果,事與願違,仍然是“龍御上賓”嗚呼哀哉了。
在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極大,驕縱恣肆,貪贓枉法,無所不至。在這一類人中,好東西大概極少,否則包公和海瑞等決不會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個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據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板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尖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盤,落得一個全屍。可見這一批人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談不到什麼完滿的人生。
至於我輩平頭老百姓,日子就更難過了。建國前後,不能說沒有區別,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再說到我們這一批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一生中就難得過上幾天好日子。只一個“考”字,就能讓你談“考”色變。“考”者,考試也。在舊社會科舉時代,“千軍萬馬獨木橋”,要上進,只有科舉一途,你只需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盡致地了解到科舉的情況。以周進和范進為代表的那一批舉人進士,其窘態難道還不能讓你膽戰心驚,啼笑皆非嗎?
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於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別想逃脫得了。幼稚園升國小,考;國小升國中,考;國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災難並不限於知識分子:“人人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這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人生
在一個“人生漫談”的專欄中,首先談一談人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未可厚非的。
而且我認為,對於我來說,這個題目也並不難寫。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經滾了八十多個春秋了。一天天面對人生,時時刻刻面對人生,讓我這樣一個世故老人來談人生,還有什麼困難呢?豈不是易如反掌嗎?
但是,稍微進一步一琢磨,立即出了疑問:什麼叫人生呢?我並不清楚。
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眾生中也沒有哪一個人真清楚的。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談人生者眾矣。什麼人生意義,又是什麼人生的價值,花樣繁多,撲朔迷離,令人眼花繚亂;然而他們說了些什麼呢?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是越談越糊塗。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哲學家的哲學,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們的哲學同吾輩凡人不搭界,讓這些哲學,連同它們的“家”,坐在神聖的殿堂里去獨現輝煌吧!像我這樣一個凡人,吃飽了飯沒事兒的時候,有時也會想到人生問題。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絕對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定一個誕生計畫,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畫實現。只有一個人是例外,他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眾生。先考慮要降生的國家,再考慮要降生的父母。考慮周詳之後,才從容下降。但他是佛祖,不是吾輩凡人。
吾輩凡人的誕生,無一例外,都是被動的,一點主動也沒有。我們糊裡糊塗地降生,糊裡糊塗地成長,有時也會糊裡糊塗地夭折,當然也會糊裡糊塗地壽登耄耋,像我這樣。
生的對立面是死。對於死,我們也基本上是被動的。我們只有那么一點主動權,那就是自殺。但是,這點主動權卻是不能隨便使用的。除非萬不得已,是決不能使用的。
我在上面講了那么些被動,那么些糊裡糊塗,是不是我個人真正欣賞這一套,讚揚這一套呢?否,否,我決不欣賞和讚揚。我只是說了一點實話而已。
正相反,我倒是覺得,我們在被動中,在糊裡糊塗中,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我勸人們不妨在吃飽了燕窩魚翅之後,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後,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後,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麼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飢受寒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後,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塗。謂予不信,請嘗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