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人生智慧書》

《季羨林人生智慧書》

季羨林先生給予我們的人生寄語只有一個字:真。對親人,要付真愛,對朋友,要付出真義;對工作,要施以真心;對人生,要甘灑真情。以真示人,除去虛假的遮掩,才能換來他人的熱心腸和真性情。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不求名利名自來,人生無欲品自高
老年少年都要有自知之明,越多越好
品讀大師感情人生

目錄

序言生命在感悟大師的智慧中延展
風雨賢行:養曠世品德以潤澤心智
平易近人,摒棄自己的架子
時時自省方可時時清醒
深刻體驗苦,透徹體會樂
掩藏鋒芒,明哲保身
除惡習,明心智
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
潮流輪轉,樸素依然
甘於寂寞,於幽思處感受人生靜美
一步一步地走,才走的最快
至真秉性:黃金再貴,丟不得氣節
自信:成功的至上真經
莫讓自負毀終生
以真示人,其心亦真
富者有禮高貴,貧者有禮免辱
忘:無憂的至高境界
不求名利名自來
人生無欲品自高
慈善亦為大愛
志慮心物:人世無常,玄妙機緣需通達
緣分天定,事在人為
在適應中進步,不在牽就中倒退
銘記過往,以史鑑今
避免先人為主式的臆斷
容顏易改,光陰難求
人生何須求圓滿
錯失良機:一輩子的老農
寬以待人:敵人也曾是受害者
幽默中參透人生
閱世良言:灑脫、糊塗為正道
世上沒有牽就和體諒
老馬也有迷途時
難得糊塗
拂去虛名的塵埃:不做國學泰斗
自作聰明是真傻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真理不需要絮絮叨叨
做有為之事,懂不為之理
“度”量人生:浮生百年,不懼不喜
喜不過望,哀不失形
望九之年,壓力亦是動力
當懼而懼是常人,當懼不懼是英雄
對待小人莫施善心
是毀是譽:置之度內辨明晰
不知實為“大知”
人生總有路可走
牛棚沉思:困境中的人生博弈
一切不幸只是過程
糊塗一時不可糊塗一世
苦不人心,生命自芳華
自助者天助:扛過“批鬥”扛出一個天
骨氣是生命的底色
提防生命中的小人
暫時彎曲是成功的另一種境界
情感述懷:天地無愛不圓滿
盡孝須趁早,莫待人去樓空獨悲切
持家還須和為貴
相濡以沫:愛,要相互惦念
愛情:生命之鹽
行萬里路,也念故鄉情
貓本無趣,人有惻隱
懷舊的人有“人味”
擇善而從:知己難求,良友可期
人生難得是朋友
敢與強者為伍
風雨同舟,患難之中磨礪真情
擇友:聽其言而觀其行
良師難遇:知恩,惜恩,報恩
為友誼預留成長空間
忠言逆耳,藥苦養心
琢磨別人是愚蠢的
耄耋箴言:衰老於我如浮雲
養生無術是有術
不求長生,唯願生如夏花綻放
不把死亡放在心上
生命不因年老而塵封
“代溝”:每個人都曾不被理解
知足才能富足
老是迴避不了的事實
人生長樂得餘歡
希望在後來人身上
智者心語:書香滿溢大智慧
雖至耄耋,學亦不止
於浩大心界,感瑰麗人生
書香中體會博大人生
永不服輸:考四分也有不屈的“數學夢”
咬定青山不放鬆
優柔寡斷要不得
創新:沒有新意,別寫文章
坐而論道:品佛說禪悟人生
於“悟”與“妙悟”之外體會禪意
實事求是中感悟佛家真意
懷疑歷史,才能創造歷史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西學東漸”:接納方得真知

前言

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沉醉人間數十載,無論幾經沉浮,或幾番激盪,總要收帆歸航,除卻周身塵埃,獨享安樂之時。那時的你我就像一葉扁舟,漂浮於湖面之上,於靜默中感受人生靜美。古語說,大道至簡,大音稀聲。浩瀚激盪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而對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一個幾經命運坎坷的老者,將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練給他帶來了怎樣的冥思?名利、學識、地位……哪樣是他用一個世紀的光陰錘鍊的“真金”?哪些才是最值得我們去學習和膜拜的?在厚重的生命沉思面前,語言是最無力的表達。如果非要對這個問題刨根問底,季羨林,這個幾近百歲的大師給予我們的人生寄語只有一個字:真。對親人,要付出真愛;對朋友,要付出真義,對工作,要施以真心;對人生,要甘灑真情。
以真示人,除去虛假的遮掩,才能換來他人的熱心腸和真性情。但是,想做到這點,談何容易?
季先生在六歲的時候離開家鄉外出求學,他忘卻貧困的出身,以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在別人看來很難完成的學業。此後,他走上講台,教書育人,一場大難卻在不期然間墜落, “牛棚”便成了他生命中難以泯滅的印記。苦難最深處也是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這個自語極倔的老人,在經歷過多次折磨之後,也動過自殺的念頭。但在一次批鬥後,他竟然“意外地”挺了下來。“這我都能忍受,還怕什麼呢?”於是,季先生便不再尋死,這一“挺”,生命就再也沒有倒下。即使,那時候的活比死亡更加艱難。

精彩書摘

平易近人,摒棄自己的架子
季羨林先生在功成名就後,雖身居高位,身兼數職,社會活動也日漸頻繁,但他沒把自己排除在普通人之外,仍平易近人,不擺架子。季先生曾經撰文說:“我的政策是:先禮後兵。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官,初次見面時我總是彬彬有禮。如果你對我稍擺官譜,從此我就不再理你。見了面也不打招呼。”季先生平時對人也極盡謙和,即使是比自己年輕許多的普通人,也依舊以禮相待。
季先生有位小鄰居,姓商,三十多歲。他第一次見季先生的時候,季先生熱情地握著他的手說:“我們做了鄰居了。”堂堂大師,絲毫沒有架子,這讓鄰居有些受寵若驚。自此,許多年輕的朋友就會到季先生家中登門拜訪。面對這些晚輩,不管多忙,季先生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與他們吃茶聊天,合影留念。客人走時,還執意送到門外,極盡以禮相待。季先生就是這樣,將大師的身份放置一邊,於平常人和普通事中尋求那份獨有的快樂,而他自己也因為這種大師的儒雅之風備受他人愛戴。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