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題目】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朝代】北宋
【作者】蘇軾
【體裁】詞
原文
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釋:
東坡:指黃州東坡。
玉堂:翰林院。此詞作於作者被貶黃州後又到京城做翰林學士時所作。
釋義
題考
後唐莊宗自度曲,詞云:“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樂府遂曲“如夢”二字名曲。或云:“莊宗修內苑,掘土有繡花碧色,中得斷碑,載此詞。”此調復加一疊者,名[如意令],蓋唐武氏有[如意曲]詞名兩襲之。(見毛氏詞學全書:考後唐莊宗制此詞時,本名[憶仙姿],或謂蘇軾以其詞中有“如夢如夢”疊句,而改為[如夢令],是此調始於五代,已無可疑,惟調名[如夢令],或創於宋,未可知耳。此外本調復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作法
本調三十三字。通體以六言句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聲為佳,第五字則以用平為宜。本詞“綠”字,蓋以入聲作平聲也。且此二句例用對偶,故於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對,則更工矣。第三句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韻。第四句及末句,與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聲,第一字宜用平聲耳。第五、六為兩字疊句,協韻;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詞牌
如夢令詞牌《如夢令》原名《憶仙姿》,為後唐莊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中的“如夢”得名。又名《宴桃園》、《不見》、《如意令》、《無夢令》、《比梅》等,有單雙調。單調正體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雙調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七句五仄韻一疊韻。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為向東坡傳語,
⊙●⊙○○▲(仄韻)
人在玉堂深處。
⊙●⊙○⊙▲(協仄韻)
別後有誰來?
⊙●●○○(句)
雪壓小橋無路。
⊙●⊙○○▲(協仄韻)
歸去,
○▲(協仄韻)
歸去,
○▲(疊句)
江上一犁春雨。
⊙●●○◎▲(協仄韻)
作者
蘇軾(1037~1101)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文與歐陽修齊名;詩與黃庭堅齊名;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代表詞人。
嘉祐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賞析
這首《如夢令》,毛氏汲古閣本題作《有寄》,傅榦此調下注云:“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翰苑。”當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後,元祐四年三月以前,蘇軾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所作。詞中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歸耕東城之意,是作者當時特定生活和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及流露。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容,是蘇軾對別後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曳生姿,並能引出下文。“雪壓小橋無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後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於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了對別後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願。“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願望,是決定,是決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說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補充要急於“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詞“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個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後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作風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