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系摸不著門--孔慶東談教育》

《大夏書系摸不著門--孔慶東談教育》

本書介紹面對眼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們應該思考的不僅是增加有限的就業崗位的問題,而且應該思考何謂教育,何謂育人之道。這自然有一個“教育之門”的問題。那么,咱是一直就在“此門中”呢,還是永遠“摸不著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大夏書系 摸不著門--孔慶東談教育大夏書系 摸不著門--孔慶東談教育
為什麼我把自己有關教育的論述統稱為“摸不著門”?是天太黑還是門太高?是我們身在此門中還是身在此門外?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從十多年前開始,我們好多做文學研究的,不約而同地把關注點移向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上。我想這可能是學術的自然升華吧。
我在北大做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大眾文學、通俗文學的,我早說過這樣一個觀點,中國主要落後在中間層次上,落後在大眾文化上,落後在教育上。我跟錢理群、曹文軒等老師說,咱們現在文學研究的許多成果,有多少轉化到中學了呢?幾乎沒有。
我1990年的時候到中學當老師,看到語文教參,有點吃驚,那上面的觀點和我們在大學校園裡所談論的相比,好像是在兩個世界裡。魯迅在《拿來主義》里提到了尼采,可《拿來主義》的教參仍然把尼采說成是德國資產階級反動哲學家,脫節是如此之大,脫節至少10年以上啊!而當下的中學語文界採用的則是我們上個世紀90年代的說法,總是落後有10年左右,存在著巨大的對話空間。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學術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教育成果,這些學術成果成了我們這些學者的自說自話,成了學者之間的對話。其實魯迅那個時代的思想高度我們可能很久都趕不上,但就說他們自身吧,也沒有很好地傳播出去,只是一些大學的學生學者寫文章互相給對方看,《新潮》、《每周評論》的那些人,也就是胡適、魯迅他們之間在互相啟蒙,可老百姓還是那些老百姓,與啟蒙無關。
從1917年到1937年啟蒙了有20年吧,可日本人來了還是有那么多人去當漢奸,其中很多“底層漢奸”倒不是為了功名利祿,絕大部分是因為愚昧,他們覺得人家日本人這么大老遠地來到這裡不容易,晚上找不著路,打個燈籠給人家帶帶路做做好事,打完燈籠我回家睡覺去,也不知道要錢。當時很多老百姓是無意識地做了漢奸的事,他們沒有國家觀念,魯迅所說的什麼國民性改造,改造民族靈魂之類,根本聽都沒聽說過。
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有強烈的救國救亡的意識。我認為救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革命,一種是教育。革命不能總搞,搞一回兩回就行了,代價太大。歸根結底還得靠教育。教育事業發展到今天,成就是巨大的,代價也不小。應試教育的弊端越來越凸現出來,教育最後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近年來獨木橋多造了一些,但後面湧來了更多的千軍萬馬。擠過去之後怎樣?彼岸還有很多獨木橋。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讓人過更好更幸福的生活,成為更完善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培養應試的機器。

作者簡介

孔慶東,人稱“北大醉俠”,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央視“百家講壇”著名壇主,新浪文化部落格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後留校任教。曾被評為“北大十佳教師”之首。十餘年來,孔慶東博士先後寫出當下中國罕見的酣暢淋漓、嬉笑怒罵的痛快文字,其《47樓207》、《笑書神俠》、《千夫所指》、《空山瘋語》、《口號萬歲》、《四十不壞》等書一直暢銷不衰,為當今影響最大的思想者之一。

目錄

插圖插圖
第一輯我現在怎樣做老師
我現在怎樣做老師
咋教育孩子
不要蒙住學生的眼睛
一場沒有句號的辯論
怎樣做個北大人
語文老師孔慶東談數學
怎樣對待異端
坐飛機上課的學生
不漂亮的女生
少爺小姐請讀書
問還是不問
第二輯大話語文
漢語的悲哀
用優美的漢語贏得世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