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是指在原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和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目錄的基礎上,協調國際上多種商品分類目錄而制定的一部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目錄。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的概述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簡稱“協調製度”,又稱“HS”(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的簡稱)。是指在原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和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目錄的基礎上,協調國際上多種商品分類目錄而制定的一部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目錄。在現實工作中,為了適用於海關監管、海關徵稅及海關統計,需要按照進出口商品的性質、用途、功能或加工程度等將商品準確地歸入《協調製度》中與之對應的類別和編號。

商品編碼是科學、系統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適用於國際貿易有關的多方面的需要,如海關、統計、貿易、運輸、生產等,是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的一種“標準語言“。

HS的總體結構有三部分:一是歸類總規則,共六條,規定了分類原則和方法,以保證對HS使用和解釋的一致性,使某一具體商品能夠始終歸入一個惟一編碼:二是類(Section)、章(Chapter)、目(Heading)、和子目(Sub-Heading)注釋,嚴格界定了相應的商品範圍,闡述專用術語的定義或區分某些商品的技術標準及界限;三是按順序編排的目與子目編碼及條文,採用六位編碼,將所有商品分為21類、97章,章下再分為目和子目。編碼前兩位數代表“章”,前四位數代表“目”,五、六數代表“子目”。

HS中的“類”基本上按社會生產部類分類,將屬於同一生產部類的產品歸在同一類中,我們所銷售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第十六類、第十八類,有一些備品備件等也會涉及到其他類別。

HS中的“章”的分類有兩種情況,一是按商品原材料的屬性分類,相同原材料的產品一般歸入同一章,在章內按產品加工程度從原料到成品順序排列。二是按商品的用途或性能分類。HS各章都有一個“其它”子目,使任何國際貿易商品都能在這個分類體系找到適當位置。

我國子目。我國現行稅則採用八位編碼,前六位等效採用HS編碼,第七、八位為我國根據中國進出口商品的實際情況,在HS基礎上延伸的兩位編碼,也稱增列稅目。

稅則歸類,就是按照稅則規定,將每項具體進出口商品按其特性在稅則中找出其最適合的某一個稅號,以便確定其適和的稅率,計算關稅稅負。稅則歸類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

a、了解需要歸類的具體進出口商的構成、材料屬性、成分組成、特性、用途和功能。

b、查找有關商品在稅則中擬歸的類、章及稅號。對於原材料性質的貨品,應首先考慮按其屬性歸類;對於製成品,應首先考慮按其用途歸類。

c、將考慮採用的有關類、章及稅號進行比較,篩選出最為合適的稅號。在比較、篩選時,首先看類、章注釋有無具體描述歸類對象或其類似品,已具體描述的,按類、章的規定辦理;其次是查閱《HS注釋》,確切地了解有關類、章及稅號範圍。

d、通過以上方法也難以確定的稅則歸類商品,可運用歸類總規則的有關條款來確定其稅號。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的產生

在國際貿易中,各主權國家對進出本國的商品徵收稅金,需要對商品進行分類,政府為了解進出口貿易情況,也需要藉助於商品目錄進行統計,因此,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開發了對進出口商品的分類和編碼工作。最早的商品目錄極為簡單,僅是將商品名稱按筆劃多少或字母順序列成表。由於各國的商品目錄在商品名稱、目錄結構和分類方法等方面存在種種差別,給貿易商造成很大不便。同時,由於由此產生的統計資料的可比性很差,也為對貿易活動和必須有系統、科學的分類,必須有國際通用性,才能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為此,從本世紀初期,國際上就開始探索如何制定一個國際統一的商品分類目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制定了兩套國際通用的分類編碼標準。

1948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制定了《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簡稱SIT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