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十二講》

《唐史十二講》

《唐史十二講》是由作者寧欣著作、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唐史十二講》唐史十二講

《唐史十二講》主要講述了:泱泱華夏,悠悠歲月。六千年的文明史,為我們提供了格物致知、誠心正意的素材與智慧,提供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驗與教訓。也正緣於此,在時代的當下,歷史熱持續升溫,通俗化的歷史讀物、歷史講壇不斷湧現,並受到社會的長久追捧。但細析其中,我們發現,無論是歷史讀物還是歷史講壇大多數都還只限於介紹史實、普及知識的層面,只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告訴人們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什麼事,而缺乏對重大事件、重要問題的集中闡述,即專題式的、縱向的深度論述明顯缺乏。換句話說,市面上的讀物、講壇,基本是在講故事,而不是在講“史”。歷史是長時段的,需要從巨觀上把握,單純地講故事,只能使讀者、客群流於對史事的了解,卻不能領會歷史深處的奧妙,在無形中失去了真正觸摸歷史脈搏的機會。綱不舉,目安能張?!
有鑒於此,我社於2007年開始陸續出版“中國歷史大講堂”系列叢書。在當年1月,涵括《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朝史話》等十三冊的“歷朝史話”系列順利出版,並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
讀者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在“史話”系列的基礎上,我社於2007年初又制定了出版“歷朝十二講”系列的計畫,約請當今史學界最為活躍的專家學者,從各斷代中,遴選出最為重要、最值得關注的十二個專題進行集

精彩書摘

第一講 載舟與覆舟——貞觀之治的啟示
大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唐都長安大內北門——玄武門,一場兄弟殘殺,喋血宮門。三天之後,政變的主角被立為太子。兩個月之後,他正式登基為皇帝。
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同他的名字一樣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在他統治時期內出現的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盛世之一——貞觀之治。
李世民年少成名,不過不是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政壇,而是在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戰場上。他不僅首謀義旗,幫助父親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而且之後又伐薛仁杲,征劉武周,擒竇建德,降王世充,為唐王朝的鞏固做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李世民在他29歲當上皇帝之前,主要是在戎馬倥傯的疆場上度過的,對政治、統治國家等事情並不是很精通。誠如他自己所說:“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但是當上皇帝之後的李世民深知守成以文的道理。他開始“手不釋卷”,並且逐漸“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他把大臣奏疏“粘之屋壁,出入觀省”,以“盡臣下之情”;他“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一個兢兢業業、夙夜求治的皇帝,加上一群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文武百官,為我們演繹了一曲盪氣迴腸的貞觀長歌。
一、吸取教訓,借鑑經驗——貞觀方針的制定
歷史是教訓與經驗並存的,後人觀前史,總是要吸取教訓,借鑑經驗,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也。不過我們總是易於吸取歷史的教訓,卻難於積累歷史的經驗。因為教訓是深刻的,是慘痛的,是刻骨銘心的;經驗卻是平淡的,是輕微的,是隱於深處的。貞觀君臣之所以能夠開啟一段盛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既能吸取歷史的教訓,又能借鑑歷史的經驗。

圖書目錄

緒言:中國歷史發展序列中的隋唐帝國
一、隋唐五代時期的世界與中國
二、隋唐五代的歷史發展脈絡
(一)隋朝(581年至618年)
(二)唐前期(618年唐建立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三)唐後期(755年安史之亂至875年黃巢起義)
(四)唐末農民戰爭一五代十國(875年至960年)
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四、隋唐五代的歷史地位
(一)經濟方面
(二)政治方面
(三)文化方面
第一講 載舟與覆舟——貞觀之治的啟示
一、吸取教訓,借鑑經驗——貞觀方針的制定
二、至公無私,誠信為本——唐太宗的人格表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