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流民操》

哀哉流民, 哀哉流民, 哀哉流民,

作品原文

哀哉流民,

為鬼非鬼,為人非人。

哀哉流民,

男子無縕袍①,婦女無完裙。

哀哉流民,

剝樹食其皮,掘草食其根。

哀哉流民,

晝行絕煙火,夜宿依星辰。

哀哉流民,

父不子厥子,子不親厥親②。

哀哉流民,

言辭不忍聽,號哭不忍聞。

哀哉流民,

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哀哉流民,

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

哀哉流民,

一女易斗粟,一兒錢數文。

哀哉流民,

甚至不得將,割愛委路塵③。

哀哉流民,

何時天雨粟,使女④俱生存。

哀哉流民。

詩歌注釋

①縕袍:一亂麻為絮的袍子,古為貧者所服。

②“父不”二句:父不子其子,子不親其親。即父不能撫育其子,子不能孝養其親,形容災民流亡,各顧生死。“厥”,通“其”。

③”甚至“二句:緊接上句,有的鬻兒賣女,有的不能撫養,只好忍痛把子女拋棄在路途。將,攜帶,可引申為撫養。

④女:通“汝”,指流民。

創作背景

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發生特大旱災,朝廷特派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赴陝賑災。到達陝西後,目睹赤地千里,百姓痛苦流離的慘狀,焦急萬分,感而成詩。

詩歌賞析

作品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詳盡真切地描繪了流民水深火熱,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情景。作者以哀痛而細緻生動的筆觸,把流民遭遇的苦難原原本本的展現出來,既具有無庸置疑的歷史真實性,又有著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使作者記載的六百多年前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關中慘劇今日讀來猶如聞如見,催人淚下。這篇作品在藝術上卓有特色。作者借用古琴曲的某些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哀哉流民”一句如沉痛的主旋律,經十二次重複,愈來愈哀,愈來愈悲,使慘痛的情緒不斷強化,而透過悲愴的旋律,作者同情民生疾苦,正直清廉的形象也如在目前,令人肅然起敬。張養浩本人因憂勞過度,赴陝任僅四月,即病卒於任所,即此,我們應該充分體認《哀流民操》中作者人所難及的哀痛民生情懷,以及高尚的品格情操。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免官。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辭職歸隱,屢召不赴。天曆二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辦理賑災,積勞病卒。其散曲多寫棄官後的田園隱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又能詩,有《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雲莊類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