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希臘人相信旅遊的目的在於用心靈的眼睛去“觀看”。西方傳統也重視旅遊,特別是強調在出遊的過程中讓靈魂飛放和令蒼白的生命注入色彩的意義。德國詩人諾瓦利斯也曾說過:“心靈的寶殿是建立在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相通處。它在這兩個世界重疊的每一點。”在飽覽與品嘗各地勝景和美食的同時,我們仍服膺前人的智慧與話語。作者簡介
黃仁達,畢業於加拿大安大略藝術學院(ONTARIOCOLLEGEOFART)。曾任多倫多多媒體廣告公司藝術指導,多倫多有線電視台節目監製,香港電影公司電影策劃。現從事有線電視媒體企業形象設計指導及美術管理工作。曾分別在多倫多、香港和台灣舉辦攝影、絹印版畫個展及聯展。作品被加拿大福特汽車公司藝術基金會、安大略藝術學院及私人收藏。文摘
台北之名最早由欽差大臣沈葆楨建議,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經清廷欽準;3年後知府陳星聚擬定建城計畫,台北城在1884年(清光緒十年)、費時6年鳩工建成。這是清代最後官準興建的城邑,也是台灣史上唯一的方形石城。
1844年甲申中法戰爭後,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移師台北府;5年後劉銘傳上疏建議將巡撫行署改建於台北府,並全面興學,修建官署,自此台北政經勃興、商賈雲集、衙署林立,進入成長繁榮的軌道,並奠定自己作名台灣政經中心的地位。
台北建城雖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但卻有著層層疊疊的歷史烙印:從早年唐山過台灣,到建埠的艋(今萬華區)、大稻埕;從日據時代的西門町與條通區,到美麗現代化的林蔭大道中山北路的鋪設;從沙鷗水田到成為一個萬象都會,均印記了台北一路走來的時光歷程;而在21世紀初崛起的最新地標101高樓,不只改變了台北的天空景觀,也隱喻了台北人自信心的高漲。此外,淡水河口八里區的史前十三行博物館、保存良好的淡水鎮荷蘭人紅毛城遺蹟、悲情山城九份的淘金傳奇,以至於清末國學大師章太炎避居台北等等事跡,都豐富了台北城的歷史文化軌跡。
華人城市中獨有的巷弄文化,不單在台北給保存下來,而且更被發揚光大。遍布市內的千百條橫街小巷中,除流露出左鄰右舍間的緊密相處關係外,且處處商機活現,充滿了旺盛的生命活力。而縱橫交錯的里弄雖顯得雜亂無章,令遊人方向難辨,但卻像台北的擁擠交通一樣:亂中有序,序中帶亂,成了本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