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代城市》其內容包括對20世紀考古與文物工作概況的綜合闡述;對一些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和古代區域文化研究情況的敘述;對文物考古的專題研究;對重要的文物考古發現、發掘及研究的個例紀實。
一個世紀以來,經考古調查和發掘的各類古代城址多達千餘座。本書對其中一百餘座古代城址進行了詳盡而系統的闡述,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情況,為今後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書中配彩圖7幅、插圖59幅。
作者簡介
曲英傑,一九四八年生。一九八二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先秦史及古代城市領域的研究,著有《先秦都城復原研究》、《齊都臨淄城》、《曲阜廟城與中國儒學》(合著)、《孔店史話》等。
圖書前言
俗稱“鋤頭考古學”的田野考古學的誕生以及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鑒玩觀賞著錄向科學的文物學的轉變,是20世紀中國學術與文化界的大事。它從材料與方法兩個方面徹底刷新了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古代史學傳統,不但為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研究天地,也為一切關心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人們不斷地提供了可貴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進而考古,向來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明顯的學術特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發其端,漢代司馬遷撰寫《史記》,北魏酈道元作注《水經》。他們對相關的遺蹟遺物,儘可能地做到親自考察和調查,既能辨史又可補史。這種尋根追源的治學態度,為後世學術上的探古、考古樹立了榜樣。此後,山河間的訪古和書齋式的究古相繼開展,特別是對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時期的文化時尚。
精彩書摘
在20世紀的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中,古代城址一直是一個重要課題,對周秦以來歷代都城及其他城址的勘探和發掘從未間斷,而探尋夏商時期都城及史前期城址則更為幾代考古學人矢志以求。值得重書一筆的是,1985年3月,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在北京大學舉行[1]這次年會以古代城址的發掘和研究為中心議題,承前啟後,迎來了古城考古工作的新局面。而隨著被發現的各個時期古城址的數量日益增多,各城址及其相關遺蹟得以越來越充分的揭示,對有關古城址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一般說來,對古城址的發掘過程同時也就是研究過程。由於古城遺址多範圍較大,沿用時間長久,內涵豐富,在認識上前後難免有所反覆,得出合於歷史實際的判斷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如河北易縣燕下都城址,在20世紀30年代因找到部分城垣及城角遺蹟而推斷是一座長十三、寬十里的大城;50年代又因發現城址中部部分南北向隔牆及東部東西向隔牆而將其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60年代因探出城址中部南北向隔牆北半部及其與北垣相接部分再將其分為東城和西城;直至80年代方揭示其平面呈凹狀、周長約25000米的全貌[2]。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在30年代發掘時被判定屬龍山文化時期,而在80年代末的復探中找到當年的探溝,發現被認為是龍山文化的黑陶期堆積層實際上屬於岳石文化。
圖書目錄
前言
(一)研究簡史
(二)發展概況
一、史前期城址
(一)黃河流域諸城
1.中游地區城址
2.下游地區城址
3.河套地區城址
(二)長江流域諸城
1.上游地區城址
2.中游地區城址
二、夏商城址
(一)夏代城址
(二)商代都城
(三)方國城邑
(四)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