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娃娃》

《北京娃娃》(Beijing Doll)是中國80後知名作家春樹的代表作品,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殘酷青春小說”。這本書寫的是北京女孩林嘉芙從14歲到18歲之間的事情,包括從考上職高,到令人窒息的校園生活,第一次的休學,到雜誌社打工,與男朋友之間的複雜情感經歷等等。作者以早熟而敏感的筆法描寫了作為新人類的一代人在理想、情感、欲望以及成人世界之間奔突、呼告甚至絕望的歷程,展示叛逆一代的青春傷口,反映出對社會、家庭、學校和愛情的審視。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北京娃娃》北京娃娃

這就是一本反映殘酷青春的小說,寫的是一個女孩14歲到18歲之間的事情。"殘酷青春"這個詞近年來被偽藝術青年和偽文學青年給用濫了。但我要說的是,春樹的這種"殘酷青春"與那些成年人在電影和小說中玩票或懷舊式的"殘酷青春"不一樣,與那些偽搖滾歌手在台上歇斯底里的嗥叫著的"殘酷青春"也不一樣,與村上春樹小資情調的"殘酷青春"更不一樣。春樹的DOUBLE_QUOTATION殘酷青春"不是一個文學中蒼白的概念,而是一種由她本人構成的生活現實,是一種到今天還在發生著的生活現實,而春樹本人甚至並沒有過多地去考慮她的這部小說中所包含著的"殘酷青春"的意味,她只是在寫一部由自己的生活和情緒構成的"成長史"(雖然是當成小說來寫的),但她的生活經歷和她的性格,使其一落筆就變成了一部咄咄逼人的"殘酷青春",沒有其他什麼"殘酷青春"比這更為真實和動人心魄了,可以認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惟一的一部由處於青春狀態中的作者寫成的真正意義上的"殘酷青春小說",如果還可以舉出另一部來的話,那就是棉棉《糖》,但棉棉其時已經年近而立了,而春樹寫作這部小說時還不滿18歲。
春樹並沒有試圖控訴或者揭發什麼,她只是在坦承自己曾經的一切,並隨時用激烈和昂揚的情緒將這一切撕裂,露出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傷口。《北京娃娃》中的那個"春樹",當然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處於一種盲目而奮不顧身的狀態之中,她近乎盲目地追求著一切她認為好的東西--愛情、自由、朋克精神、物質的虛榮;而每一次的追求,她都是那么全身心的、奮不顧身的投入,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小說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一次又一次的愛情經歷,理性的人們無法理解她對待愛情的方式,那么迅速,根本不經過大腦的考慮就將自己扔進愛情的火焰,而很快,她又沮喪了,事實上,她並不忠於任何一次愛情,她只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燃燒自己的青春,每一次都被燒得像灰燼一樣逃離現場。她真的需要這些愛情嗎?也許,她只不過是需要別人對她好一些,親近一些。就像她經常在給一個並不熟悉的人打電話時所提的那個看似無理的要求:你對我說些親熱點的話吧!然後對方就不得不壓低聲音說:我愛你。這個答案令春樹高興,雖然她明知道這不是真實的,但她仍然能夠得到小小的滿足,她太希望得到別人的親近了--對么孩子氣的想法,卻又是多么真實的孤獨。對自由的堅決嚮往和追求,她付出了失去來自成人世界的溫暖的代價,因為輟學和夜不歸宿,她的父母對她徹底放棄了,原先器重她的老師也無法理解她的行為,而來自男朋友父母的侮辱更令她悲憤交加--她被成人的世界拋棄了。於是,她渴望以一種成人的身份,去躋身於成人的世界,但這是不可能的,她畢竟還是一個孩子,一個充滿熱情和理想的孩子,冷漠而世故的成人社會與她的世界格格不入。她所嚮往的一切她都得不到,愛情、身份、關愛、金錢……她沒有錢去買一支口紅,買一套時髦的衣服,一個愛美的女孩,只好自卑地穿著她自己並不喜歡的衣服,灰不溜秋地穿行在這個巨大的城市中。

作者介紹

春樹,女,1983年出生,現居北京。已出版小說《北京娃娃》《長達半天的歡樂》《2條命——世界上狂野的少年們》《紅孩子》和個人詩集《激情萬丈》等。主編《80後詩選》。2004年2月獲得“第五屆網路金手指網路文化先鋒獎”。憑藉《北京娃娃》,她在2004年2月成為登上美國《Time》雜誌封面上的第一位中國作家,美國人稱她為“新激進分子”。 她的作品凝聚著一個年輕群體對我們生活的社會的疑問與思考。

專家書評

盲目而奮不顧身
沈浩波
一個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過著一種奮不顧身的生活,並且一直寫著奮不顧身的文字,這無疑是可敬的,也令人揪心。
《北京娃娃》的作者春樹就是這樣一個奮不顧身的女孩,而《北京娃娃》一書,也就是這樣一種奮不顧身的文字。
作為春樹的朋友,我幾乎目睹了她的每一次生活和情感上的變故,也介入了她用詩歌或者小說的形式進行創作的全過程。正因為如此,在閱讀《北京娃娃》一書時,我才能更多地以一個親歷者的眼光去感受春樹用文字營造出的巨大殘酷。可以說,春樹為像我這樣的讀者打開了一扇輕易無法向里窺視的大門,她突然坦承了,大門突然完全洞開,門裡的世界纖微畢現,血肉橫飛,而我,一個本以為已經足夠了解春樹的讀者,也依然被那種完全陌生的驚心動魄的世界給震住了,春樹所呈現的一個少女的內心世界是如此遼闊、焦灼、矛盾和波瀾起伏,我想像著春樹在這個世界裡吃力地、盲目地、奮不顧身地左衝右突著的身影,和始終找不著出路的絕望,不由得一陣揪心。我知道,這個世界跟我這樣的一個理性而不乏世故的成年人沒有關係,我也始終不可能真正接近這樣一個世界。但這個世界卻在最年輕的都市一代內心廣泛存在,只不過春樹過於尖銳的性格,坎坷孤獨的境遇使她得以用這么一種極端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一旦如此極端地呈現了,它就變成了文學,變成了一件傑出的作品,但敏感的人會看到,這絕不是一件文字的標本,熱血正在文字的脈絡中奔突縱橫,使這部小說保持著和作者本人一樣的野性和速度。
是的,這就是一本反映殘酷青春的小說,寫的是一個女孩14歲到18歲之間的事情。“殘酷青春”這個詞近年來被偽藝術青年和偽文學青年給用濫了。但我要說的是,春樹的這種“殘酷青春”與那些成年人在電影和小說中玩票或懷舊式的“殘酷青春”不一樣,與那些偽搖滾歌手在台上歇斯底里的嗥叫著的“殘酷青春”也不一樣,與村上春樹小資情調的“殘酷青春”更不一樣。春樹的“殘酷青春”不是一個文學中蒼白的概念,而是一種由她本人構成的生活現實,是一種到今天還在發生著的生活現實,而春樹本人甚至並沒有過多地去考慮她的這部小說中所包含著的“殘酷青春”的意味,她只是在寫一部由自己的生活和情緒構成的“成長史”(雖然是當成小說來寫的),但她的生活經歷和她的性格,使其一落筆就變成了一部咄咄逼人的“殘酷青春”,沒有其他什麼“殘酷青春”比這更為真實和動人心魄了,我認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的一部由處於青春狀態中的作者寫成的真正意義上的“殘酷青春小說”,如果還可以舉出另一部來的話,那就是棉棉的《糖》,但棉棉其時已經年近而立了,而春樹寫作這部小說時還不滿18歲。
春樹並沒有試圖控訴或者揭發什麼,她只是在坦承自己曾經的一切,並隨時用激烈和昂揚的情緒將這一切撕裂,露出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傷口。《北京娃娃》中的那個“春樹”,當然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處於一種盲目而奮不顧身的狀態之中,她近乎盲目地追求著一切她認為好的東西——愛情、自由、朋克的精神、物質的虛榮;而每一次的追求,她都是那么全身心的、奮不顧身的投入,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小說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一次又一次的愛情經歷,理性的人們無法理解她對待愛情的方式,那么迅速,根本不經過大腦的考慮就將自己扔進愛情的火焰,而很快,她又沮喪了,事實上,她並不忠於任何一次愛情,她只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燃燒自己的青春,每一次都被燒得像灰燼一樣逃離現場。她真的需要這些愛情嗎?也許,她只不過是需要別人對她好一些,親近一些。就像她經常在給一個並不熟悉的人打電話時所提的那個看似無理的要求:你對我說些親熱點的話吧!然後對方就不得不壓低聲音說:我愛你。這個答案令春樹高興,雖然她明知道這不是真實的,但她仍然能夠得到小小的滿足,她太希望得到別人的親近了——對么孩子氣的想法,卻又是多么真實的孤獨。對自由的堅決嚮往和追求,她付出了失去來自成人世界的溫暖的代價,因為輟學和夜不歸宿,她的父母對她徹底放棄了,原先器重她的老師更是最終無法理解她的行為,而來自男朋友父母的侮辱更是令她悲憤交加——她被成人的世界拋棄了,於是,她渴望以一種成人的身份,去躋身於成人的世界,但這是不可能的,她畢竟還是一個孩子,一個充滿熱情和理想的孩子,冷漠而世故的成人社會與她的世界格格不入。她所嚮往的一切她都得不到,愛情、身份、關愛、金錢……她沒有錢去買一支口紅,買一套時髦的衣服,一個愛美的女孩,只好自卑地穿著她自己並不喜歡的衣服,灰不溜秋地穿行在這個巨大的城市中。
在這部小說中,你可以看到她的每一次微小的喜悅和隨之而來的巨大的懷疑和沮喪;你可以看到她的倔強和驕傲,卻又是那么自卑和無力;你可以看到她曾經一次次地想去熱愛,最後卻又是她自己親手將這種熱愛葬送;她想向這個世界索要一切她想得到的東西,但她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口,她為自己的笨嘴拙舌而自責,而事實上,只要有人能給她一點熱情她就又會興奮不已。她是盲目而衝動的,但她始終不變地追求著自由和理想。
最後,她終於發現自己的無力,她掙扎得太累了,她決定寫一部長篇小說,她希望這篇小說能夠出版,使她得到稿費和名聲。現在,這部小說大家已經看到了,就是這部《北京娃娃》(遠方出版社)。我不能判斷春樹在寫作的道路上能夠前行多遠,但就這部小說而言,其才華是無庸質疑的。在《北京娃娃》面前,另一個輟學少年韓寒《三重門》在文學的意義上簡直就是小兒科的牙牙學語,而寫作《上海寶貝》衛慧則顯得矯情和虛假,徹底失去了文學的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