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翻譯:陸肇明
出版社:江蘇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10-1
字數:276000
書籍目錄
第一卷
第一章過堂
第二章茨岡女人
第三章冰像
第四章宿命論
第五章密信
第六章牽線人
第七章假面人
第八章陷阱
第九章涅瓦河畔的一幕
第二卷
第一章“活口”
第二章審訊
第三章女巫
第四章老婆子講的故事
第五章美人魚
第六章前門廊與後門廊
第七章競爭對手
第八章在皇宮裡
第九章如痴如狂
第十章女使者
第三卷
第一章冰宮
第二章頭紗
第三章茨岡女人自述
第四章密談受挫
第五章公爵的猴子
第六章“狗馬”
第七章山羊的滿月慶典
第八章信與回信
第九章守夜人
第十章男人就是這樣!
第四卷
第一章可信賴的愛情
第二章打擊
第三章進退兩難
第四章見風轉舵
第五章丑角婚禮
第六章失寵
第七章黑貓
第八章建議
第九章深夜幽會
第十章葬禮
第十一章逮捕
第十二章結局
第十三章尾聲
書籍內容
本書為雅俗共賞的古典文學名著。它被譽為俄國的《巴黎聖母院》 ,曾拍成同名電影。安娜女皇寵信大臣比倫,比倫掌權後奴役欺壓人民,搞得民不聊生,史稱“比倫”苛政時期。一天女皇忽發奇想,用巨冰建造宮殿。冰宮建成之日女皇在冰宮裡為小丑和寡婦主持婚禮,處在深宮,貌美如花、熱情似火的公爵小姐與年輕英俊的國務大臣沃倫斯基幽會;絕色的茨岡女人為見女兒不惜毀容,哪知反而害了女兒,在冰宮前發瘋……在這一切的背後演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鬥爭。結果比倫占了上風,沃倫斯基與一群為祖國自由而戰鬥的人卻被送上了斷頭台。
作者簡介
伊·拉熱奇尼科夫(一七九二——一八六九)出生於富商之家,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他通過大量閱讀俄國、法國和德國的文學作品,決意在文壇上一試身手。早從十五歲起,他就在《歐洲通報》 《俄國通報》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儘管這些作品具有明顯的模仿性,藝術上很不完善,但已經反映出年輕作家反對專制的意向和愛國主義的熱情。二十歲時他偷偷離家出走,參加了衛國戰爭的最後階段和一八一三年至一八一五年的歐洲遠征,後來發表了《一個俄國軍官的行軍札記》 。但拉氏的主要文學遺產是三部歷史長篇小說: 《最後一個新貴》 《冰宮》及《異教徒》 ,這三部作品在蘇聯一版再版,經久不衰,其中又以《冰宮》最為著名,曾經拍成電影。此外還有三個歷史詩劇,其中《禁衛兵》曾被柴可夫斯基改編為同名歌劇。 《蘇聯大百科》及《蘇聯簡明文學百科》都把拉氏稱為俄國文學中創作歷史長篇小說的“先驅者之一”,並以相當多的文字介紹了《冰宮》,在指出該作品不足之處的同時,引證了別林斯基的高度評價。《蘇聯大百科》寫道:“作者對某幾個歷史人物(特別是沃倫斯基)抽象的、浪漫主義的銓釋,損害了小說的藝術性,但是小說中對‘比倫苛政’的懣憤表達得那樣強烈,歷史環境的許多細節表現得那么真實,以至使別林斯基有理由把《冰宮》稱作‘俄國文學中最出色的現象之一’。”
導讀譯序
每一個民族的文學各有其歷史發展的特點,然而只要翻翻世界各國的文學史,就不難發現一個饒有趣味的現象:幾乎所有民族的文學都始於詩歌,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詩歌的黃金時代大多讓位於散文,於是戲劇與小說奪得了魁首,繼而長篇小說如奇峰突起,通過自身的發生與發展在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俄國也不例外。
俄國長篇小說的興起經歷過一個發展過程。十八世紀俄國文壇上已出現過一些長篇小說,然而始終沒有形成氣候。丘爾科夫、柯瑪羅夫和埃明等的長篇小說雖然擁有一部分讀者,但卻敵不過羅蒙諾索夫和傑爾查文的頌詩、蘇瑪羅科夫和馮維辛的喜劇,當時盛行的古典主義禁錮了長篇小說的發展。到了十九世紀之初,伊慈瑪伊洛夫於一八○一年出版了道德諷刺長篇小說《葉甫蓋尼或壞教育和壞交遊之惡果》 ,緊接著頗有才華的納列日內的長篇《俄國的吉爾·布拉斯》 《神學校學生》 《兩個伊萬》等相繼問世,但對文學界影響不大,宛如石卵投水,泛起幾圈波紋之後就湮沒無聞。到了一八二九年,布爾加林出版了騙子小說《伊萬·維齊庚》 ,一度十分暢銷,但這僅僅是因為迎合了讀者的好奇心,而不是由於小說本身具有什麼優點。總體而言,這些長篇小說都鮮明地蓋著模仿外國文學的紋章,深受古典主義的影響,小說里沒有現實的真實,沒有俄國生活的真實,無論在長篇小說的內容還是形式方面都不夠成熟。
一八三一至一八三三年期間,本書作者拉熱奇尼科夫發表了長篇《最後一個新貴》,這部小說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受英國作家司各特的影響較大,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顯然,作家此時還沒有充分掌握長篇小說這一形式,主人公也缺少民族特色和個性化。但到一八三五年,他發表了《冰宮》,拉熱奇尼科夫終於使俄國長篇小說的形成跨出了真正的一步。別林斯基在《文學的幻想》一文中,曾把他譽為“俄國第一位長篇小說家”,說他“擁有長篇小說家的一切手段:才能、教養、火熱的感情、年齡和生活經驗”。
俄國的浪漫主義歷史小說
《冰宮》是一部歷史小說,但又“充分體現了俄國的浪漫主義”。
歷史小說是否允許虛構,這是個爭議不休的問題。早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場有關爭論中,別林斯基就明確指出:要藝術地再現過去,虛構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然而在不同類型的歷史敘事作品中,歷史與虛構的交織情況各各不同。這主要取決於創作者的美學觀點。有一些作家認為,著名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進程中作用巨大,但是重大的歷史衝突與轉折總會闖進個體人的個人生活,總會把許多不出名的普通人卷進漩渦。因此這些作家把虛構的“普通人”作為敘事中心,通過他們生活遭遇的折射,描寫具體的歷史風雲,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英國作家司各特的歷史小說就是這樣,《冰宮》之後普希金創作的《上尉的女兒》也是這樣。但另一些作家卻把真實的歷史人物作為敘事中心,他們追求“言必有據”,當然既是“小說”,也就免不了虛構,但這種虛構往往局限於主要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描寫上,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以及少數陪襯人物的塑造上。而《冰宮》則屬於另一類型的歷史小說。
拉熱奇尼科夫在《異教徒》的楔子中曾表述過他對創作歷史小說的看法。他認為歷史長篇小說的作者“應該遵循歷史的詩意甚於遵循歷史的年表。他的創作不應成為數字的奴隸:他只要忠實於自己描述的時代及其推動者的特徵就行了。不必費時地提及一切瑣事,不必辛勤地數盡該時代和該推動者生平鏈中的所有環節:這種事自有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們去做。歷史長篇小說作者的使命是:挑選出與主人公有關的最閃光、最吸引人的事件,然後把它們糅合成小說的一種詩的因素。不用說,這種因素應該有主題思想貫穿其中……”《冰宮》的創作方法就遵循了這一基本原則。毫無疑問,拉氏在寫作《冰宮》之前,曾經認真研究過史料,他不是“戲說”。正因為如此,小說對歷史環境中的許多細節描寫得十分真實,鮮明生動地營造了“比倫苛政時期”的政治氛圍,真實反映了這一時代的特徵。而且拉氏還讓許多真實的歷史人物在小說中直接登場,無論是沃倫斯基、比倫、安娜女皇,還是內閣的實際頭兒奧斯特曼、米尼希元帥、詩人特列季亞科夫斯基,都實有其人,甚至小說中的祖達、佩羅金、休爾霍夫等人物在歷史上也都有原型(分別是蘇達、葉羅普金、赫魯雪夫)。此外,小說中的許多事件也確實在歷史上發生過,例如建造冰宮一事。但拉氏為了糅合成“詩的因素”與貫穿“主題思想”,通過想像把這一切做了複雜的變形。這種手法在塑造沃倫斯基及詩人特列季亞科夫斯基這兩個形象時,顯得尤為突出。
歷史上真實的沃倫斯基是個相當複雜的矛盾人物。他在政治生涯中起起落落,既充滿愛國主義熱情,又具有很強的功名心,有時相當殘酷,行事不擇手段。這些有關史料拉氏顯然是知道的,但他只挑選符合自己社會與美學理想的部分,對沃倫斯基做了單維的詮釋。當時對詩人特列季亞科夫斯基的評價也各不相同,但拉氏卻只挑選了某些傳聞,在小說中把他寫成了一介可笑的書生,以達到某種喜劇效果。拉氏只挑選“與主人公有關的最閃光、最吸引人的事件",這種方法引起了普希金的非議。《冰宮》出版以後,普希金曾致信給他,指出小說中對這兩個人物的描寫不真實,但拉氏在回信中爭辯道:“……在詩情創作允許的範圍內,我已盡力保持了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歷史真實性,因為在歷史小說中如果真實妨礙了詩情,那么真實總應該對詩情作出讓步。這是一個公理"。由此可見,拉氏的創作方法並不屬於現實主義,而應歸入浪漫主義的範疇。普希金與他的這場爭論,實質上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之爭。
喜愛俄國文學的中國讀者,目前讀到的長篇小說譯本多半是現實主義的作品,因此對《冰宮》需要改換一種讀法。這是一部情節光怪陸離的浪漫主義歷史小說,往往會產生類似閱讀雨果《巴黎聖母院》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注意小說中充滿了強烈的對照。這種對照幾乎無處不在:生與死、愛與恨、美與醜、貴族的歡樂與人民的血淚、顯貴的公爵小姐與窮苦的茨岡女人、南國的火般熱情與北方的冰雪嚴寒、年邁的小丑與黑衣寡婦……等等等等,注意這種對照,會增添更多的魅力。整個小說由兩個不同的世界構成:茨岡女人瑪麗烏拉、公爵小姐列列米科是小說中的虛構人物,她們屬於另一個世界,瑪麗烏拉是母愛的化身,列列米科則體現了女人忘我的愛情。她們及其相關的人物(如瓦西里、女巫等)把小說引向了脫離政治陰謀的另一方向,構成了一條“超歷史”的故事線索,賦予小說一種浪漫主義的色彩與魅力。但這決不是小說的“調料”。特別是北方美人(沃倫斯基的妻子)和南國熱情女子(列列米科)對沃倫斯基的愛情,使他搖擺不定,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正是在這種感情與義務的衝突、政治與愛情的衝突之下,沃倫斯基的毀滅才獲得了雙重意味:既為了祖國的自由,也為了個人的道德淨化。其次,我們還應該注意小說中的種種象徵手法。例如,小說中的冰宮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它給圍繞它發生的種種政治與愛情的陰謀投下了陰影,在燦爛的外表下卻隱藏著冰冷與被踐踏的人性。冰宮象徵曇花一現,它注定是短命的。這類象徵還有許多,但我無意自作高明去指導聰明的讀者。總之,《冰宮》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也是小說魅力不衰的原因之一,連普希金也不能不為之讚嘆:“詩畢竟永遠是詩,您(指拉氏)這部小說的許多篇章必將永存下去,直到俄語消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