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再扶漢室》篇章
《再扶漢室之淮楚篇》,包括小說第27回、30回前半部分、36回大部、42回一部分。是小說重要人物活動場景和前後文銜接的重要紐帶,主要人物有故并州刺史士吉光、熹王展皋、大將張尋祖等。
介紹
《再扶漢室之淮楚篇》,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地理概念:淮楚,淮楚,這個地理概念首先要確立,這裡僅僅是論述小說《再扶漢室》中所認為的“淮楚”的地理範疇,不代表各類歷史考證上的不同見解。根據小說《再扶漢室》涉及到的章節來看,第25章魯國大戰,奠定了魯國這個割據勢力局限範圍問題,在嶧山、泗水之戰以前,有過這樣的描寫:“展皋遂得兗州,聲威大振。沂州李瓊、海州李爽遣使納降,皋大喜,重賞二人,仍使各就其職。皋深恨任地,滅其三族。"再結合小說第32章朱虛明心,邗侯李惠那句“世守江淮”,還有第27章中那位彭城太守——徐靄,結合起來看,淮楚的大致範圍是:今天山東南部、蘇皖兩省的淮河以北區域,包括河南豫東地區一部。
《再扶漢室之淮楚篇》,構成:屯泗水約為兄弟、平定淮楚之戰(第二十七回);淮南結交單、沈(第三十回前半部分);鴻溝故道之戰(第三十六回大部);第二次平定淮楚之戰[(即第二次曹州之戰)第四十二回]
<再扶漢室之淮楚篇》,本質:其實小說之所以要安插淮楚篇,是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考量的:
首先,安插“淮楚篇”,在體例寫作上溝通了不同地理間有機聯繫。在小說中對立面雙方描寫重要存在著4方:即起義軍烏鵲澤、魯兗熹王、管州刺史鄭新、太傅張明叔。當然在這裡僅僅指的是主要方面,烏鵲澤代表起義軍一支,熹王的魯國代表另外一支;管州刺史鄭新代表了磐朝統治勢力在地方的代表,太傅張明叔則代表了磐朝統治勢力在權力核心的代表。而地域分布則是:晉、冀、魯、豫。而縱觀整部《再扶漢室》,唯一具備溝通這4類代表人物、4個不同地域的人物,就是原并州刺史士吉光。士吉光絳州起兵、綿山之戰,溝通了磐朝統治中心地帶,牽出了大將軍周近、太傅張明叔,也在地理上溝通了晉、冀,那么其他區域的那些人物的串聯點在哪裡?那就是“淮楚篇”。由於壺關之戰失利,士吉光投奔兗州,幫助熹王平定淮楚,引出了熹王寵臣——張尋祖的妒忌。士吉光投奔管州,後來率領大軍進行了“鴻溝故道之戰”,又把這個主題進行了延伸,最後平定了熹王的魯國軍事集團。
其次,“淮楚篇”在人物結構上也達成了溝通南北重要人物的作用。正是由於士吉光在平定淮楚過程中與熹王、張尋祖這些地處魯兗的小說重要人物接觸,從而與後來的管州烏鵲澤起義力量緊密的聯繫了起來。所以“淮楚篇”的寫作筆墨絕不是小說最多的,但是其樞紐作用不可輕視。
相關原文節選
至瓮城,伏兵四起,士吉光長車而出,荀本為御,趙修為右。吉光憑軾笑曰:“使君來何遲也?”靄知中計,忙令舉火以曉城外。公子衡回馬一槍,刺靄於馬下。
術恭見火起,情知有變,麾軍欲走。趙修匹馬趕上,一刀斬之。吉光令公子衡打“磐”字旗號,星夜來取彭城。彭城守兵只道大軍勝還,開門放入。公子衡一擁而入,奪了彭城,肅境安民。吉光長車平淮,留劉佗守之,囑曰:“徐沛扼南北要道,小心看待,不可有失。”佗曰:“既荷重任,除死方休。”吉光自引大軍回滕州,經霞山。[1](小說《再扶漢室》第二十七章長車平淮)
吉光奮然曰:“不挫其銳,豈能立足東南一境?兵法要義,危中藏機。可盡殺戰馬,與軍飽食,乘敵未炊,以飽擊飢,以奮掃頹,繳其糧草為我所用。”即命軍庖殺馬,又取美酒百瓮,飽食一頓。觀熹軍炊煙方起,一人負一砂囊,投諸鴻溝,頃刻溝平,烈軍直入熹營。熹軍起炊造飯,不及提防,只得忍飢迎敵。吉光赤體縱馬,揮槍當先,直取中軍大帳。尋祖不及衣甲,盡棄糧草,潰至五十里外。吉光欲追,忽東面鼓角大起,湧出無數軍馬。細觀之,乃熹王親至。吉光不敢深入,收掠糧秣退回本營。尋祖見熹王,伏地請罪。熹王扶曰:“公雖知兵法斷敵糧道,卻不知九變之術。吉光身處困中,能激勵士氣。用兵不拘常法,深可畏也。”[1](小說《再扶漢室》第三十六章缺糧破魯)
吉光率大軍直取曹州,熹軍大將張尋祖據守不出。時疫病大起,流於城中。尋祖恐染病,令其弟張光祖率五百刀斧手,白日立於市口,大殺病卒,棄屍於外,津、河屍塞不流。副將袁衍之恰染疾,恐為所害,深夜開城降之。吉光兵不血刃,下了曹州,擒殺張尋祖兄弟。又令大將劉佗、荀本南定徐、沛,平了淮、泗諸州,北上包抄兗州。熹王盡失外圍,只得困守孤城兗州。(小說《再扶漢室》第42章假庖論兵)
註腳:小說《再扶漢室》章節與回目等同。由於版本不同,少有題目差異,相關可以查閱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