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吹
于都縣地處江西省贛州市東部,貢水中游,縣域總面積2893平方公里,總人口90.2萬轄9鎮14鄉,是贛州人口大縣。
於都嗩吶《公婆吹》歷史悠久,據于都縣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鼓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夏閒不歇”。
於都嗩吶《公婆吹》的樂器主要為“公”、“婆”兩支嗩吶,嗩吶由串子(木製)、喇叭口(銅製)、天心(銅製)、哨片(民間藝人用一種專門製作哨片的蘆草製作)、銅皮子(銅製或用蛙殼製成)等組成,“公”嗩吶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嗩吶略長些,哨片呈扁圓型,音色低沉渾厚。演奏時,藝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鈸、小鈸、大鑼、小鑼、大鼓、小鼓、梆子等樂器進行吹打。其主要曲調有《四季調》、《反合調》、《尺子調》、《五尺調》、《乾調》、《中調》、《高調》、《滿身調》、《趙山坡》、《鷓鴣梅》、《大龍對》、《七五三二一》等。
於都嗩吶《
》在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飽蘸濃郁的鄉情。早在1929年毛主席在於都東門沙壩召開了萬人大會時,於都嗩吶《公婆吹》就曾大顯神威,後來,紅軍長征離開於都時,又是於都嗩吶手們吹著《十送紅軍》、《得勝曲》等《公婆吹》曲目依依難捨地歡送紅軍夜渡於都河,踏上萬里長征路的。從前,一般百姓家裡舉辦婚喪壽慶,以及過年或獲得豐收之際,都要請幾個嗩吶樂手來熱鬧一番。改革開放使老區人民逐步富裕起來,生活中的喜事越來越多,《公婆吹》不僅在紅白喜事、老人祝壽、喬遷新居時吹奏,而且在送子參軍、舉辦集體婚禮、男到女家、開張剪彩時都要聘請嗩吶樂隊,以壯聲勢。每當秋收以後,農村嗩吶樂手更是被上請下迎,應接不暇。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各種重大的慶典活動、比賽、演出中頻頻出現,屢獲佳績,因而早在1992
年,於都就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嗩吶藝術之鄉”的光榮稱號。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的不斷深入,許多昔日在家務農的年青人紛紛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去了。而一些嗩吶老藝人也年事已高,不再從事嗩吶的吹奏。於都嗩吶《公婆吹》的演奏形式面臨失傳,搶救於都嗩吶《公婆吹》這支客家文化寶庫的奇葩,使其能夠後繼有人,發揚光大,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