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語詞典》

《全球華語詞典》

《全球華語詞典》由國家語委立項支持,歷經5年編纂完成。它是華人世界第一部全球華語詞典,由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社區的30多位語言學者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簡介

《全球華語詞典》《全球華語詞典》
《全球華語詞典》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立項支持,歷經5年編纂完成,由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社區的30多名語言學者聯合編寫。詞典主要收錄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同華人社區常見的特有詞語約1萬條,並將同義異形詞、同形異義詞在各地的不同說法加以對照。同義異形詞如中國內地所說的“速食麵”,在港澳被稱為“公仔麵”或“即食麵”,在台灣被稱為“速食麵”,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則被稱為“快熟面”。

出版意義

網際網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全球興起之後,用戶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02年2月,全球上網人數接近5億5000萬;估計到2005年,將增加到9億4180萬。”“如此情況下,地區詞往往成為全球華人相互溝通的障礙。在網路世紀,這種溝通上的障礙必須消除,以利知識的傳輸和信息傳播;方法之一便是編纂一部通行全球的華語地區詞詞典。” 另一個溝通、滲透的管道是報章。汪惠迪說:“截至2001年底,中國有報紙2111家、雜誌8889家、廣播電台311家、電視台358家,這還不包括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馬來西亞、澳洲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華文報章。”

大事記

1994年,南洋理工大學成立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由周清海教授擔任主任,並且提出華語的研究計畫。1995年,由北大學者陸儉明教授到中心從事新加坡華語語法的研究並發表成果。1998年,特約《聯合早報》語文顧問汪惠迪從事新加坡特有辭彙研究,出版《時代新加坡特有詞語詞典》。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華語研究所也有學者到華語中心從事比較研究。

新加坡詞條不多

《全球華語詞典》《全球華語詞典》
1999年於香港教育學院提出編寫詞典的構想;2001年及2002年又分別在北京和南昌提出,但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到了2004年,新加坡的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終於率先成立詞典的新加坡編寫組,展開編寫工作。目前參與新馬印泰編寫組的成員包括:周清海(審訂)、汪惠迪(主持)。其他成員是:郭熙、譚慧敏、張從興、鍾天祥、林萬菁、徐復嶺。2005年3月,詞典經中國國家語委科研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核立項,列為國家語言文字套用科研重點項目。但,為何新加坡的部分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單薄?周清海教授說:“整部詞典總的詞條是8000條至1萬多條——中國4000條、港台澳各為2000條、新馬印泰只有1000條。新加坡詞條不多,是因為這裡的華語和華文,很早就向中國靠攏,相似的地方多達90%,這也就是新加坡人在和中國人交流時,沒有語言、語文的隔閡。”新馬印泰編寫組主持人汪惠迪說:“全球華人國家與地區的用語,都或多或少存在反映當地特有事物或現象的詞語,也存在著一些詞語的地方變體。這些詞語統稱為地區詞(或社區詞)。地區詞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承載著文化的負荷,成為族群認同的標誌。”

評價

領導和學者高度評價《全球華語詞典》,認為詞典所收詞語是各地華人歷史和社會生活的實態記錄。它的編纂與出版,可以幫助不同華語區消除語言隔閡,加強各地華人的交流與溝通,更有利於漢語走向世界,幫助世界各地漢語學習者學習與使用漢語。詞典也有助於各華人社區的華語相互吸收,進而豐富華人的共同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