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困境》

《儒家文化的困境》

《儒家文化的困境》是由蕭功秦所寫的文化類書籍。

《儒家文化的困境》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內容提要

本書從近代中國正統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認識心理與社會心理三個層面上展開分析,考察他們對於異質文化的排斥態度、極端保守和少數先覺者內心的苦悶與壓抑。作者認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種在西方挑戰面前,進行自我更新的內部機制,難以實現從傳統觀念向近代觀念的歷史轉變,從而只能繼續以傳統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陳舊的認識思維框架,來被動地處理種種事態與危局。由於觀念與現實的嚴重悖離,近代儒家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文化從而陷入自身難以擺脫的困境。

作者簡介

蕭功秦,1946年生,湖南衡陽人。1981年獲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教授。兼任上海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促進會學術委員、 《大公報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特邀評論員。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變革史、中國思想文化史、當代中國轉型政治、當代中國思潮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蕭功秦集》 、《危機中的變革:清末現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與政治浪漫主義告別》、《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中國士大夫與西方挑戰》、《知識份子與觀念人》等專著,論著合計一百餘萬字。先後應邀赴德國瑞士法國等大學訪學,1998年受美國政府邀請為“國際訪問者計畫訪問學者”。1999年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訪問學者。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2004年4月為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訪問學者。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新權威主義現代化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本書目錄

序 言
第一章 近代中西文化衝突的歷史背景
1-1華夏文化圈與外部世界
1-2中央集權與華夷國際秩序
1-3拒絕向天子跪拜的蠻夷
1-4一個深深沉睡的古老民族
第二章 正統士大夫是怎樣認知西方事物的
2-1研究士大夫群體認識心理的意義
2-2認識心理中的兩種機制
2-3中國傳統概念思維的三個特點
2-4強制性附會:認知西方事物的途徑
2-5評介西學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的價值尺度——來自聖學的投影
2-6觀念與現實的悖離
第三章 一位清朝公使眼中的西洋文明
3-1身處異域的國粹派
3-2為什麼中國士大夫不必講求西學?
3-3豪商大賈居宅中的書香世家子弟
3-4傳統文化心理與思維方式之間的相互強化關係
第四章 洋務派的危機意識
4-1從憂懼感到危機感
4-2危機意識與避害反應
4-3洋務派明治維新派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對西方挑戰的不同態度
4-4兩難的抉擇
第五章 對洋務思潮的反動:憤怒的清議派的崛起
5-1保守的清議派對洋務窳敗現象的反省
5-2應付心理困境的新途徑:文飾作用與曲解作用
5-3正統派士大夫的遷怒心理及其表現
5-4消極心理防禦戰術的畸變趨勢
5-5清議派與天津教案:不祥的先兆
第六章 國粹主義的最後一戰——幻覺中的勝利與現實的悲劇
6-1在苦難與屈辱中激發的幻想
6-2天神下凡的訊息鼓舞著憤怒的勇士們
6-3國粹派士大夫“頗冀神怪”的社會心理
6-4在權力之塔頂端:滿朝心醉的人們
6-5庚子事變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千古未有的奇聞
6-6一個古老文化的近代悲劇
結束語
附 錄 追求思想者的坦蕩之樂
後 記

相關內容

儒家的公平正義論

在歷史上,儒家的社會理想與制度設計多是針對當世的弊病提出,並用來批評、指導當世的;儒家思想與專制體制是有距離的。儒家和諧社會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公平、公正、正義論。我們知道,沒有抽象的公平正義,任何時空條件下的公平正義都是歷史的、具體的。

首先是“富民”與“均富”論。孔子治國安民的主張是“庶、富、教”,“富之”、“教之”(《論語·子路》),庶而後富,富而後教,肯定民生,強調藏富於民,把維護老百姓的生存權與受教育權看作是為政之本。孔子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所重在“民、食、喪、祭”(《堯曰》),重視百姓的吃飯與生死問題,主張如子產那樣“養民也惠”,“使民也義”(《公冶長》)。孔子說:“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希望統治者不違農時,做到“恭、寬、信、敏、惠”(《陽貨》),“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堯曰》)這都是孔子“仁愛”思想與“仁政”學說的題中應有之義。孔子注意到分配正義、社會公正問題,反對貧富過於懸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他對冉求說的這番話,是針對春秋末期季孫氏等新貴之暴富而提出的,意思是說,各諸侯或大夫,不必著急自己的財富不多,而需要顧慮的是財富分配的不均,那會導致諸侯之國與大夫之家的顛覆。若是財富平均,消滅了貧窮,境內團結、平安、和睦,不僅不會傾危,而且會有遠處的人來歸服於你。

孟子主張保障老百姓的財產權,他對齊宣王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良好的政治一定是使老百姓有產業有收入的政治;一定要保證他們的收入所得;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不至於餓死;然後再誘導他們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就會擁戴你,跟著你走。孟子引用公明儀的話,嚴厲批判了戰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梁惠王上》)他主張“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 《梁惠王上》 )。《孟子》書中多處談到老百姓“八口之家”、“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農家生活理想。

當然,孔子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和先秦儒家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者,他們重“禮”執“禮”。“禮”是社會公共生活的規範與秩序,隨時空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變化。“禮”的功能是使社會財富與權力的分配與再分配有等級、有節度、有秩序,並導之以整體和諧。荀子指出,為了避免財產與權力分配上的混亂與爭鬥,先王制定禮義來劃分人群,使他們有貧富、貴賤的差別,但貧富、貴賤的差別一定要相稱,符合中道,不能失去平衡。荀子主張的“禮”是使“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荀子·禮論》)。“禮本於天”,“禮”的秩序源於宇宙的秩序。“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秩序的價值有神聖性,同時就有抽象性、合理性、公共性、公義的內涵。這種人與人的差異性社會原則的“禮”不僅受制於“天”,而且其內在精神是“仁”。“仁”高於“禮”。荀子在肯定人的現實存在的社會性差異時,並沒有忘記“公平”、“正義”。綜合孟子、荀子的思想,可以表達為:王者的法制,均等賦稅,平正民事,裁製萬物,這是用來撫養萬民的。土地稅,十分取一;關口和集市,只稽查壞人,而不徵收稅用;山林和漁場,按著時序關閉或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去,而不徵收稅用;依據土地的肥薄程度而徵收賦稅;流通財物,轉運糧食,暢行無阻;犯罪的人,刑罰只及於他本人,不牽連到他的親屬。在歷史上,這些均富論與權力公平論的主張部分地變為制度,或對制度予以修正、補充,它貫穿於用人、治獄、賞罰、收入和消費等方面。

其次是養老、救濟弱者、賑災與社會保障的制度設計及其落實。《孟子》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書中多次指出,要保證黎民不飢不寒,五十歲以上的人有絲棉襖穿,七十歲以上的人有肉吃。關於養老制度,《禮記·王制》保留了上古“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的分級養老制以及行養老禮的禮俗與制度。孟子指出:鰥、寡、孤、獨,“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梁惠王下》)對於這些弱者,《禮記·王制》指出,都有“常餼”,即經常性的糧食救濟。對於聾、啞及肢體有殘疾、障礙的人則有供養制度,“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即由工匠用自己的技能供養他們。

荀子主張“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王制》)戰國末年,《禮記·禮運》的作者假託孔子之口,抒發了大同之世的嚮往:“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戶外而不閉,是謂大同。”該篇作者認為,在小康之世,雖然“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但仍然有仁、義、禮、樂來調治社會。“政必本於天”,這是儒家政治的根源性與正當性。“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禮也者,義之實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義之本也”(《禮運》),這是小康之世的治世原則。禮是體現義的規範、定製;義是法則有分別的依據,是施行仁道的節度,是分限之宜、恰當、正當。

歷史上的儒者對此身體力行。例如南宋朱熹曾努力勸農賑災,寬恤民力,為減免貧困縣的賦稅,多次奏請朝廷。朱子曾向孝宗面奏七札,嚴辭批評孝宗主政二十年的弊病:大政未舉,用非其人,邪佞充塞,貨賂公行,兵怨民愁,盜賊間作,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朱子對此憂心如焚,視民如傷,大修荒政。他深入窮鄉僻壤,拊問存恤,提出具體應對荒災的辦法,關注戢盜、捕蝗、興修水利等事(詳見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足見古代廉吏在一定程度上實踐儒家“王道”、“仁政”思想,在傳統專制政治下,竭力減緩苛政對百姓的壓榨,使民眾謀得溫飽。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正義原則在開明專政、溫和統治時期,在制度上亦得以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農家子弟讀書受到了村社、宗族公田所得的資助。從楊寬《西周史》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呂思勉《燕石續札》等書可知,庠、序、校是村社成員公共集會的活動場所(包括前述的行養老禮)。從鄭子產不毀鄉校到何心隱的社會基層組織“聚和堂”,到黃宗羲的以學校為議政之所與議會之初步,均是中國政治平等與民主的重要資源。在公共生活中必有個人與群體的權力界限的規定。呂氏鄉約、朱子家禮中都有契約精神與公民社會之初步,是文明化的體現。

最後是防止公權力濫用的思想。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根本經典《尚書·洪範》中指出,三德以正直為主,有剛有柔,求得剛柔互濟的中正平和。其大中至正的標準為:“無偏無陂(頗),遵王之義……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孔子說:“政者,正也”(《顏淵》);“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雍也》);“仁者安人,知者利仁”(《里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先之勞之”,“無倦”(《子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等。孔子強調“莊以蒞之”、“動之以禮”(《衛靈公》),即以嚴肅莊敬的態度尊重百姓,合理合法地動員百姓。他提出五種美政:“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堯曰》),反對以傲慢的態度對待人民,濫用權力,任意擾民,踐踏民意,不顧民生。他提出以“敬”的態度謹慎地使用公共權力的問題,以安民濟眾、百姓平安為根本目的。孟子

《儒家文化的困境》《儒家文化的困境》
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亦含有公民權利的意識。在我國古代制度上,有監察制與考試製,甚為近代政治家孫中山先生所重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