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困境》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9/d9b/nBnauM3XyYzM1QzM0cTMxkjNyITM0cDM0AzMwADMwAzMxAzL3E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內容提要
本書從近代中國正統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認識心理與社會心理三個層面上展開分析,考察他們對於異質文化的排斥態度、極端保守和少數先覺者內心的苦悶與壓抑。作者認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種在西方挑戰面前,進行自我更新的內部機制,難以實現從傳統觀念向近代觀念的歷史轉變,從而只能繼續以傳統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陳舊的認識思維框架,來被動地處理種種事態與危局。由於觀念與現實的嚴重悖離,近代儒家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b/cae/nBnaugTM9A3Z7AXbhZCM90mZ7AXbhZSN4EDO2gDN5cjMsEzN2gTN2kTOzETP19Cdp9SbvNmL1RWahJmLzQ3LvoDc0RHa.jpg)
作者簡介
蕭功秦,1946年生,湖南衡陽人。1981年獲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教授。兼任上海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促進會學術委員、 《大公報》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8/e55/wZwpmLyITL9A3Z7AXbhZCM90mZ7AXbhZSO0czN0MjN4cTMsADOyITO0YjNzITP19Cdp9SbvNmL1RWahJmLzQ3LvoDc0RHa.jpg)
本書目錄
序 言
第一章 近代中西文化衝突的歷史背景
1-1華夏文化圈與外部世界
1-2中央集權與華夷國際秩序
1-3拒絕向天子跪拜的蠻夷
1-4一個深深沉睡的古老民族
第二章 正統士大夫是怎樣認知西方事物的
2-1研究士大夫群體認識心理的意義
2-2認識心理中的兩種機制
2-3中國傳統概念思維的三個特點
2-4強制性附會:認知西方事物的途徑
2-5評介西學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1/294/cGcq5CO9A3Z7AXbhZCM90mZ7AXbhZSMwQDN4QjM0QTMsADN4cDM2YDN2ITP19Cdp9SbvNmL1RWahJmLxQ3LvoDc0RHa.jpg)
2-6觀念與現實的悖離
第三章 一位清朝公使眼中的西洋文明
3-1身處異域的國粹派
3-2為什麼中國士大夫不必講求西學?
3-3豪商大賈居宅中的書香世家子弟
3-4傳統文化心理與思維方式之間的相互強化關係
第四章 洋務派的危機意識
4-1從憂懼感到危機感
4-2危機意識與避害反應
4-3洋務派與明治維新派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f/23e/wZwpmL2MTL9A3Z7AXbhZCM90mZ7AXbhZyNyUDO5YTN5ATMsMTN4cTM0QzM1ETP19Cdp9SbvNmL1RWahJmLxQ3LvoDc0RHa.jpg)
4-4兩難的抉擇
第五章 對洋務思潮的反動:憤怒的清議派的崛起
5-1保守的清議派對洋務窳敗現象的反省
5-2應付心理困境的新途徑:文飾作用與曲解作用
5-3正統派士大夫的遷怒心理及其表現
5-4消極心理防禦戰術的畸變趨勢
5-5清議派與天津教案:不祥的先兆
第六章 國粹主義的最後一戰——幻覺中的勝利與現實的悲劇
6-1在苦難與屈辱中激發的幻想
6-2天神下凡的訊息鼓舞著憤怒的勇士們
6-3國粹派士大夫“頗冀神怪”的社會心理
6-4在權力之塔頂端:滿朝心醉的人們
6-5庚子事變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1/2d9/nBnauIzM9A3Z7AXbhZCN90mZ7AXbhZCN1UTNzIzN0czMsQTM3YDOxgDMzMTP19Cdp9SbvNmL1RWahJmLyQ3LvoDc0RHa.jpg)
6-6一個古老文化的近代悲劇
結束語
附 錄 追求思想者的坦蕩之樂
後 記
相關內容
儒家的公平正義論
在歷史上,儒家的社會理想與制度設計多是針對當世的弊病提出,並用來批評、指導當世的;儒家思想與專制體制是有距離的。儒家和諧社會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公平、公正、正義論。我們知道,沒有抽象的公平正義,任何時空條件下的公平正義都是歷史的、具體的。
首先是“富民”與“均富”論。孔子治國安民的主張是“庶、富、教”,“富之”、“教之”(《論語·子路》),庶而後富,富而後教,肯定民生,強調藏富於民,把維護老百姓的生存權與受教育權看作是為政之本。孔子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f/735/nBnauADN9A3Z7AXbhZCM90mZ7AXbhZyM2ADM2ETM4IzMsAzNwADO0AzMxQTP19Cdp9SbvNmL1RWahJmLzQ3LvoDc0RHa.jpg)
孟子主張保障老百姓的財產權,他對齊宣王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良好的政治一定是使老百姓有產業有收入的政治;一定要保證他們的收入所得;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不至於餓死;然後再誘導他們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就會擁戴你,跟著你走。孟子引用公明儀的話,嚴厲批判了戰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梁惠王上》)他主張“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 《梁惠王上》 )。《孟子》書中多處談到老百姓“八口之家”、“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農家生活理想。
當然,孔子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2/b96/nBnauYjM9A3Z7AXbhZCM90mZ7AXbhZCOycTO3IDN5czMsUjMyETM2MTO2ITP19Cdp9SbvNmL1RWahJmLyQ3LvoDc0RHa.jpg)
其次是養老、救濟弱者、賑災與社會保障的制度設計及其落實。《孟子》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d/5b4/nBnaugTM9A3Z7AXbhZCM90mZ7AXbhZyMwYDM2cDN4ETMsUzNwkjN2gjM1ITP19Cdp9SbvNmL1RWahJmLzQ3LvoDc0RHa.jpg)
荀子主張“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王制》)戰國末年,《禮記·禮運》的作者假託孔子之口,抒發了大同之世的嚮往:“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戶外而不閉,是謂大同。”該篇作者認為,在小康之世,雖然“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但仍然有仁、義、禮、樂來調治社會。“政必本於天”,這是儒家政治的根源性與正當性。“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禮也者,義之實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義之本也”(《禮運》),這是小康之世的治世原則。禮是體現義的規範、定製;義是法則有分別的依據,是施行仁道的節度,是分限之宜、恰當、正當。
歷史上的儒者對此身體力行。例如南宋朱熹曾努力勸農賑災,寬恤民力,為減免貧困縣的賦稅,多次奏請朝廷。朱子曾向孝宗面奏七札,嚴辭批評孝宗主政二十年的弊病:大政未舉,用非其人,邪佞充塞,貨賂公行,兵怨民愁,盜賊間作,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朱子對此憂心如焚,視民如傷,大修荒政。他深入窮鄉僻壤,拊問存恤,提出具體應對荒災的辦法,關注戢盜、捕蝗、興修水利等事(詳見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足見古代廉吏在一定程度上實踐儒家“王道”、“仁政”思想,在傳統專制政治下,竭力減緩苛政對百姓的壓榨,使民眾謀得溫飽。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正義原則在開明專政、溫和統治時期,在制度上亦得以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農家子弟讀書受到了村社、宗族公田所得的資助。從楊寬《西周史》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3/3fb/wZwpmL4ETPwd2Ow1WYmATPtZ2Ow1WYmIDO3MDM0EDN2wyMzkDMxgjM1UTP19Cdp9SbvNmL1RWahJmLzQ3LvoDc0RHa.jpg)
最後是防止公權力濫用的思想。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根本經典《尚書·洪範》中指出,三德以正直為主,有剛有柔,求得剛柔互濟的中正平和。其大中至正的標準為:“無偏無陂(頗),遵王之義……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孔子說:“政者,正也”(《顏淵》);“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雍也》);“仁者安人,知者利仁”(《里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先之勞之”,“無倦”(《子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等。孔子強調“莊以蒞之”、“動之以禮”(《衛靈公》),即以嚴肅莊敬的態度尊重百姓,合理合法地動員百姓。他提出五種美政:“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堯曰》),反對以傲慢的態度對待人民,濫用權力,任意擾民,踐踏民意,不顧民生。他提出以“敬”的態度謹慎地使用公共權力的問題,以安民濟眾、百姓平安為根本目的。孟子
![《儒家文化的困境》](/img/f/1db/nBnauIDNt0DcntDctFmJw0TbmtDctFmJ4cjN0IjM1ATNywCN3ADN1MTO2kTP19Cdp9SbvNmL1RWahJmLyQ3LvoDc0RHa.jpg)